谁是那只井底的青蛙
-----暑假阅读心得体会之一
武陟县嘉应观乡二铺营中心小学 李之梅
今天中午,我阅读了由县教育局统一配发的《教师如何尊重学生》之策略三十五《做充满爱心的人文主义者》,欣赏了一位老师关于《坐井观天》的教育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在教师教完《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之后,让学生以“青蛙跳出井口之后”为题进行说话和写话训练,孩子们纷纷展开了自己想象的翅膀,有的说青蛙跳出井口之后看见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有的说青蛙陶醉于井外那美丽的田野;还有的孩子让青蛙坐上飞机开始环球航行,发出了“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感叹,这些孩子的回答都在教师的预设之内,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和赞许。
此时此刻,一位刚转来不久的学生回答说:“青蛙跳出井外之后,觉得还是井里好,于是又重新跳回了井里”。这个回答的确在教师的预设之外,在引起了学生的哄堂大笑之后,教师让这个孩子坐下,还顺口说了一句:“我看你就是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
随后,教师看到了这个学生交上来的续写故事:“这只青蛙跳出井口之后,来到了一条小河边,感到口渴的它刚要去喝,却听见一只老青蛙大声吆喝——喝水有毒,千万别喝,这只青蛙定睛一看河面上果然漂着许多死鱼,它刚要去感谢这只及时提醒自己的老青蛙,却听见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刺进了老青蛙的身体,老青蛙在瞬间失去了自己的性命,被这个人装进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钱。青蛙看到外边的世界这样危险,赶紧又回到了井边,重新跳回了井里”。在看完这个孩子的续写故事之后,这位教师在孩子的本子上写下了这样两句话:“对不起,老师才是那只井底的青蛙。”
是啊!和孩子那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相比,需要跳出来的恰恰是自以为是的教师自己。在我们的课堂上,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孩子们的回答在我们的预设之外时,我们通常以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为准绳,对孩子们的回答进行轻易地否定,并对这些有奇思妙想的孩子进行冷嘲热讽。殊不知,在我们进行讽刺和否定的同时,孩子们思考的热情却在渐渐消退,智慧的火花却在渐渐熄灭,以至于在我们进行提问时,孩子们都因为害怕说错而缩手缩脚,最后出现了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之后无人问津的冷清局面。
老师们,当我们在课下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爱动脑筋的时候;当我们在课堂上为孩子们无人举手而着急上火的时候,是否应该认真反思一下自己:究竟是谁无意间造成了这样的局面,究竟谁才是那只井底的青蛙,如何让我们不做那只井底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