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 声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每当听到孩子们唱这首欢畅明快的歌曲,就会想到我们小时候的歌声。
“提起来学写字,倒还也不难,要把那字笔画,先记完全……”刚入小学的我们,整天就唱语文老师自编的“歌曲”,虽然没有曲谱,没有乐器伴奏,但老师那甜美的嗓音就足以让我们陶醉了,于是我们很兴奋地跟着老师扯着嗓门唱,既不知道什么意思,更不知道我们唱的不是歌曲——是老师为了激发我们写字的兴趣,自编歌词,又自己“谱曲”的儿歌!
后来,升入了高年级,我们真的有了音乐老师,我们学到了真正的“歌”。一位从部队转业的军人老师教我们唱:“老乡(白)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来到/深山/消灭发动派/改地换天/……”这位军人老师教我们唱歌很是投入,摇头晃脑,手还打着节拍,可是那时的我们也真笨,这样拐弯抹角的歌怎么也学不会,更不喜欢唱,因此,歌声一是不嘹亮,二是唱出来难听极了。用一个词总结,就是——乱七八糟。音乐老师一生气,不教了。一个扮演过铁梅奶奶的教算术的男老师接任教我们唱歌:“十七年/风雨狂/怕谈以往/怕的是/你年幼小/志不刚……”人家唱过样板戏《红灯记》,教我们唱的当然是里面的段子了。天啊,就一个“十七年”三个字的唱腔,教了我们半天,我们愣是没有学会,这个开头的弯好像更大,更不好拐,这豫剧歌声比京戏歌声更麻烦。真是朽木不可雕也!后来,杂乱的歌声也没有了,一到该有歌声的课上,老师干脆放我们出去踢毽子、跳绳,音乐课上没有了歌声,却练就了我们跳绳、踢毽子的本领。毫不夸张,无论跳绳还是踢毽子,现在PK女儿,半点问题都没有!
好容易升入了初中,音乐课上走来了一位中年男子,他给我们上音乐课,手里居然掂着一把二胡,坐在讲台上的他,开始教我们唱歌了:“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看不完说不尽的消息……”这不是豫剧《朝阳沟》银环的唱段吗?唉,太容易了,我们上学、放学步行几里地天天听到的就是村里大喇叭里播放的《朝阳沟》的唱段,真是“脚步声碎,喇叭声鸣”!耳濡目染,我们不教都会,无师自通,耳熟能详呢!拐弯再多也没关系,我们大部分同学都能轻松自如地唱出来,那歌声,只差没有高到云层里,唱得比魏云也差不了多少。《朝阳沟》里的唱段几乎成了我们中学时代的校园“歌曲”,那歌声婉转动听,连二胡伴奏,我们都能用嘴哼出来!
到了高中,音乐课有名无实,虽然课程表上明明写着“音乐”,但就是没有看到过音乐老师的“庐山真面目”。此节课上课铃声未响,先是数学老师手里掂着一个大木质三角板站在了教室门口,表情严肃,意思是我要给你们上课了;一会儿工夫,英语老师也表情凝重地出场了,为了抢到这节课,俩人竟然闹起了矛盾,争吵不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信步走上了讲台,大声宣布:“这节课我们学习《病梅馆记》,请同学们拿出课本。”高考不考音乐,还是语数英重要,于是,高中阶段的歌声变成了“无声”!三科老师轮流轰炸,争分夺秒地抢时间,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一年级就有音乐教材,并且有专业教师任教,课本上都是适合孩子们唱的儿童歌曲,我们学生时代的歌声将一去不复返了。新课程标准规定:要开足、开齐课程,可以说,现在的教育已经逐渐步入正轨。但是,据说,现在有的学校音乐课不是没有人上,就是主科教师代上,音乐课仍然形同虚设。于是我想到了自己学生时代的荒唐的“歌声”。那个时候的歌声“杂乱无章”可以理解,如果现在的校园里仍没有歌声,那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生活需要七色阳光,孩子们就应该放声歌唱。”校园——孩子们的乐园,不但要有书声朗朗,更要有歌声阵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