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落地生根
3月15日,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和三位同事来到郑州,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这次活动就像这春日里灿烂的阳光,照的我心里亮堂堂的。
自从新课改以来,我听了很多公开课。课堂上,老师想尽办法引导学生去读、去想、去悟,却不敢越教这个雷池的半步。结果,我们的家常课上,也是如此,学生不懂的地方,不讲;学生理解肤浅的地方,不讲。老师教的地方越发少了,似乎只要老师一教,就不是以学生为主体了。但是,著名特级教师陈延军老师在活动中大胆地提出:有老师教和没老师教不一样,老师的教能给学生更多的收获。学生得到的是真,这样的语文课才是落地生根的课。那么,语文课上,老师该教些什么呢?陈老师的课堂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就以陈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威尼斯的小艇》为例,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阅读。
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自己或生活实际来学习。但是怎么找关键词、句,我们却并没有意识到要教教学生,全凭学生自己去悟。陈老师在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先让学生画出季羡林在德国看到的景象,再让学生说说是围绕哪句话、哪个词写的?接着,以关键词“真切”为切入点,让学生交流从哪儿看出“德国人爱花之真切”。陈老师带着学生从句子到词,又从词回到句子,在文字里走了个来回,学生的理解怎会不透彻?同时,他们也学到了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的方法:先找关键句,再找关键词,最后由关键词去细细体味句子。
二、教写法。
在教《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学生了解了小艇的特点——长、窄、深、软之后,陈老师让学生交流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小艇的特点?学生一看就明白,连用了四个比喻句。接着,陈老师让学生比较原句与去掉比喻句后的句子,体会比喻句的好处是使表达更生动形象。
在学习“人和小艇息息相关”时,陈老师让学生画出第5、6段描写了哪些人的活动?交流后,陈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活动中要详写散场”学生在交流中明白,散场最能突出小艇和人的关系密切。陈老师肯定道:“这就是选材典型。”
陈老师虽然没有明说让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运用这些写作方法,但是,既然学生已经体会到了这些写法的好处,好的东西自然会用。这就是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吧!
三、教运用。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学语文就是为了运用。在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陈老师问:“哪些地方可以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
一生说:“在德国的大街上。”
陈老师引导:“在我们中国呢?”
一生说:“在天安门广场。”
陈老师接着引导:“在我们郑州呢?”
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自然清楚在花多的地方可以说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以后自然就能正确运用了。
正像我们说的那样,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怎样才能让学生收获更丰满呢?那就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去发现、挖掘教材中可以用来教的“金子”。正如陈老师在教“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这个句子时,学生提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陈老师紧接着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威尼斯比作什么人了?”我一听这个问题也是一头雾水,陈老师又朗读了一遍,特别强调了“古老”这个词,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比作老人了。陈老师总结说:“这是在赞美古老的城市,这就是古老的文化。”这让我耳目一新。我在教这一课时,压根儿就没关注过这句话。
要想使语文教学不再华而不实,就要像陈老师一样,使堂堂课都落到学生的心中,播下阅读的种子、写作的种子、运用的种子。那就更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