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之共读
——七三班优秀成长案例
2012.6.27 星期三 多云
【成长背景】
《目送》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一篇散文,文笔细腻,情感深沉。我非常喜欢。基于自己总爱把喜欢的东西介绍给孩子们,这次当然不例外。我于2011年11月2日的阅读课上让孩子们共读此文,当初只是想通过阅读此文教给孩子们如何细读而已。我也想到孩子们肯定不能够理解该文所传达的情感,但这也是我选择此文的原因,我想让孩子们啃一啃难读的文章。结果可想而知。我阅读着孩子们附在文后的读后感,哑然失笑。今年的3月12日,我又“旧事重提”。我把这篇旧文发下,要求孩子们重新阅读,并把读后感写在成长册上。其实我还是有些忐忑,不知经过4个月后,孩子们对此文能读懂多少?是否有新的理解?
答案已揭晓,在成长课上。
【成长时间】
3月13日,周四
【成长地点】
蜗牛居(七三班)
【成长主题】
《目送》读后之我见
【实录】
主持人(张昕怡):《目送》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写的一篇散文。文中,她一共叙述了三次目送儿子以及三次目送父亲之事。每次的目送都使作者“肝肠寸断”。昨天,我们再次阅读了《目送》,这次我们有哪些更深的感悟?我们期待着发言同学带来精彩、独特的见解。
李伊(《离别》): 看到“目送”这两个字,不禁让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些画面:亲人送别,朋友送别,师生送别……在他们分别之际,他们的眼神与肢体无不透露着对亲人的眷恋,充满了深情厚爱。
读了龙应台的《目送》,我掩卷长思,更深刻的体会到那种目送人时的寂寞。因为我时刻感受着。在学校里拼搏五天。回家放松两天,这样的情景想想都厌烦,但每一次的分离却难受万分。周日下午,我把东西方进车里,坐上车后,妈妈站在门口看着;到了学校,我背着沉重的东西,爸爸看着我走向胡同转弯处……每次都是这样,随着年龄长大,自己的情感也强烈起来,每每这样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心里真不是滋味:爸妈心里难受吗?是不是在担忧我遇到困难?
爸妈的目送我感受深刻,那目光里流露出的思念、牵挂是最珍贵的。我也曾回过头看,那幽暗的空间里有一辆黑色的车,车光照向我走向的胡同路,隐约看见两位已有白发的夫妻扭头张望……
冯启宇:何为目送?何为独立?何为依赖?何为告别依赖?难道就得一次次,一次次望着自己的亲儿伤害自己?何为目送?难道就得一辈子望着亲人的背影渐行渐远?
喔!我终于明白了,所谓目送,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生不断地目送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让他从此告别依赖,让他自己勇敢地开辟自己的事业。而你只能站在小路上的这端,看着他逐渐摆脱依赖,看着他消失在路的另一端,看着他去开创自己的人生。并且他会用他的背影告诉你:不要追。
目送,是一次伤害母亲的心;是儿子告别依赖的大门;是儿子成功之路的拐弯角。
赵彬涵(《目送天堂》):目送,一个离别时的词,想到目送,总是不免会想到背影、离别、痛苦。在《目送》中,龙应台无法进入儿子和父亲的内心,异常孤独。在对儿子的第一次目送中,儿子不断回头,这是亲情;在对儿子的第二次目送中,儿子一次也没有回头,连一瞥都没有,这是残酷。而在目送的另一头,她,却次次都是渴望。
读了这篇文章,我掩卷沉思,我的内心被一种强大的力量挤着。目送,我当然也有过目送。那一次,我目送天堂。姥爷走了,我看见他还在安详的看着我,那对眼睛流露着深情,在棺木合上的一瞬间,我回忆起了小时候的点点滴滴,我躺在姥爷怀里,呀呀的学着说话。如今,我目送他进入天堂,那亲情充斥我心灵。
目光,离别,悲哀,痛苦。
李太成(《离别,重逢》):读了这篇文章,我与作者的看法不同。目送亲人固然是痛苦的一件事,但是如果不放手一搏,勇敢地去追,自己会甘心的吗?难道你就相信父女母子之间的情分就只是目送吗? 目送亲人固然可怕,但如果你和他再次重逢得,到的幸福就会更多吧?所以,把握住机会 ,让父女母子的情分继续延深吧!即使他的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了,但那只是他的想法罢了。难道我们就只能忍受着目送亲人的痛苦而无动于衷吗?我相信,父女母子的感情是最为牢固的,连世界上最锋利的刀也无法斩断!
董沁华(《不必追》):作者第一次目送儿子是在儿子上小学第一天时,儿子不时的回头看着,不想离开妈妈,他也离不了妈妈。但是,儿子终究是要长大的。在儿子十六岁时,要去美国,作者十分伤心,但儿子却是勉强忍受着母亲的爱。作者在这里又一次目送儿子,希望儿子回头一瞥,却始终没有,儿子要摆脱掉母亲,他已经长大了,应该学会独立,也必须学会独立。儿子的独立的开始,将是作者一次又一次目送的开始。作者与儿子就此隔着一堵无形的墙,永远也进入不了儿子的内心,因为他已经摆脱了依赖。在一次次的目送中她与儿子渐远渐远。
生命的过程也是如此,我们不必去追那个人,因为每个人的生命的过程是无法改变的。即使是追上了他,他也会悄然离去。所以,不必追......
薛鑫洋(《凄凉的背影》):一次次的送别,回头望去,只留了凄凉的背影慢慢地离去。表面上只是平凡的分别,但其中有着多少依依难舍之情。目送的你,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离别的人,多想时光可以到流,永远停留在那美好的时刻。心中的爱无法表达,离别的人无以体会,心中那一团团燃烧的旺火却在慢慢地熄灭。文中的目送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在我心中萌发了嫩嫩的小芽。
赵佳铭(《爱的最深处》):人们常说爱的质朴、是纯洁、是憨厚。我说,爱如面包,在你最饥饿时给你;爱如茶点,在你嘴饥渴的时候给你;爱如清泉,在你最失落时给你一丝丝安慰。读了《目送》 才知道,母爱在你冷漠她时心里的痛,心里的苦,心里的累无人得知。
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么的深情。儿子想挣脱母亲的怀抱,女儿想去照顾父亲的渴望。一次次远离,一次次相聚。我第二次读才读懂得爱的深处有什么?爱的最深处不仅只有爱,还有渴望。
她渴望,子女能理解;她渴望,父亲能理解;她的渴望不知何时达到?
【班主任点评】
孩子们对《目送》的理解让我意外、感动,我真是低估了孩子们对此文的感悟。
李伊同学的真情叙述,简直是李伊版的“目送”;冯启宇同学的“目送”是儿子告别了依赖,母亲却受到了伤害;赵彬涵同学的“目光、离别、悲哀、痛苦”,那是对姥爷永久的思念;董沁华同学的“生命的过程也是如此”是不是有点哲学的味道?赵佳铭同学读出了不一样——一个充满“渴望”之情的母亲,令人惊叹;最为人称道的非李太成同学莫属,他的“放手一搏”、他的“勇敢去追”、他的“不甘心”,使我们怎能不坚信“父女母子的感情是最为牢固的,连世界上最锋利的刀也无法斩断”?这是生命的最强音!还有薛鑫洋同学懂得了“珍惜”……
孩子们因龙应台的《目送》而成长,我因孩子们的“目送”而成长。
【反思】
我一直在思考:短短的十分钟内,一节“天天成长课”到底能给孩子们带来哪些方面的成长?每次的主题又该如何确定,才能使孩子们的成长不是细碎的、断裂的,而是更为自然的、系统的?
今天的成长课,遗憾一如既往。孩子们纷纷表达出自己对《目送》的独特感悟,感性、真实。可是,感动的背后,我们从中要获得怎样的成长,不清晰不明朗。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者”,老师的指导是缺席的。这里又引申出一系列的新问题:“天天成长课”中老师的位置在哪里?老师的指导在何处?如何避免成长课在浅层次思考上的滑行?又该如何使成长课真正成为一门课程,体现出课程存在的意义:扎实、系统、有效的帮助孩子成长?
……
“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天天成长课”的实践者,我们依然“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