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跟我来(二)
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有心人
尊敬的家长:
您好!时间过得可真快,转眼间孩子进入小学生活已经整整两个月时间了。在这段日子里,您是否已帮助孩子逐渐适应了小学生活?您是否正在有计划有目的地帮助孩子建立起好的习惯?您是否常用心聆听孩子给您讲的学校里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您是否和孩子一起热爱着他的班级、他的学校?您是否主动和老师沟通过孩子在家庭和学校里的表现?你是怎样看待孩子的考试分数的?……也许,您的孩子早已适应了做一名小学生的角色;也许,您的孩子在许多地方还需要我们的帮助。不要心急,用我们的耐心和爱——静待花开。
以下建议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好的习惯是孩子最为重要的品质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除了要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外,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如好的听课习惯(包括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等)、作业习惯(包括认真完成作业,书写规范,有正确的写字、握笔姿势等)、卫生习惯、纪律习惯等。可以说好的习惯会使孩子终生受益。而这些习惯的养成在一年级显得尤为重要。好的生活习惯是好的习习惯的基础,所以,家长要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中,帮助孩子建立起各种各样的生活好习惯,有人说,“衣食住行”都是课程就是这个道理。
二、班集体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和孩子一起热爱它
班集体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许多优秀品质的培养都要依赖于班集体。家长要引导孩子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维护班集体的荣誉,在集体中与同学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使孩子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现自己的价值,从而为自己创造一个快乐成长的环境。家长也要和孩子一起关注班集体的成长,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为班集体建设出谋划策,为集体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等。
三、与老师默契配合,取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
家长要积极配合和支持老师的工作,努力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特别是要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老师的权威性。孩子接触最多的是老师,对孩子最了解的也是老师。但老师的了解毕竟有其局限性,你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在家中的表现告知老师,同时也可以从老师那儿了解到孩子的在校情况,以便家校双方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取得最佳教育效果。特别是当孩子出现了问题的时候,更需要与老师的沟通。
四、倾听孩子的心声,把握孩子成长的脉搏
孩子上学以后,大部分家长更多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情况,往往容易忽略对孩子心灵的关注。其实孩子也有喜怒哀乐,也会有痛苦,也会有烦恼,希望每位家长都能做孩子最为知心的朋友,耐心聆听孩子的倾诉,从孩子那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中触摸到孩子心灵成长的轨迹,及时发现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准确把握孩子成长的脉搏,给孩子及时的、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五、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教育孩子胜不骄,败不馁
孩子上学后,不可避免地要接受考试的检验。而考试成绩也往往成为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孩子考得好,皆大欢喜,有的还对孩子施行物质奖励。考得不好,有可能要受到一顿训斥,重则还有可能遭到皮肉之苦。在这里,我们想提醒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眼睛不要只盯着卷子上的分数,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孩子全面发展。考试反映的只是孩子一个侧面的情况,千万不要因为您的冷眼相看,大发雷霆让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厌倦和畏惧心理,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知道,成长比成绩更重要。值得提倡的做法是,当拿到孩子的试卷时,要认真地看一看,了解一下孩子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一起孩子分析一下本次考试的得与失。孩子考得好,告诉孩子不要骄傲,再接再厉。孩子考得差一些,要心平气和地帮孩子总结一下经验教训,鼓励孩子不要气馁,下次考试迎头赶上。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超出了孩子的实际水平,使得孩子可望而不可及,其结果往往会“欲速则不达”。还有的家长存在一种攀比心理,给孩子以很重的心理压力,这些都是不足取的。
总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一定也要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希望每一个家长都能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有心人。
(感谢您的认真阅读,请妥善保留此页,以便我们交流。谢谢!)
201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