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天气预报”早知道
——
河南南阳油田实验小学 王晓惠
当下,语文教师的困惑常常是不知道语文课怎么上!如阴霾笼罩在师生的领空,却不得要领!真是“月朦胧,鸟朦胧,越上越朦胧。”
从一年级到小学毕业,我们语文教师课课忙着字、词、句、段、篇,忙着听、说、读、写、悟,结果到头来还不落好,因为:相当多的学生毕业了竟然写不出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心空洞又迷茫,下手无奈又彷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材分析上乐此不彼的忙着讲解和分析,一句话讽刺我们的语文教师——不说还要说,说了也白说,白说还要说,把学生说毕业了再不说,结果中学接着说。
探索与发现:造成“阴霾”的原因
究其原因,探其根源,发现是我们的教师自己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从下面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主任吴忠豪实验数据可以看出:
学校一
学校二
学校三
平均
前测
81.01
74.51
64
73.17
后测
87.0
86.87
78.47
83.82
实验内容:前测是指一篇课文在教师没教之间进行一次测评,学生成绩是73.17分;后测是指这篇课文在教师教后进行测评,学生取得成绩是83.32。这个实验向我们传递了以下信息:
信息一:学生有自己的读书理解能力,我们教师不能从“零”起点开始备课和上课了!
信息二:每位教师要思考的是我们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要建构属于教师自己的课程观!
总之,我们的教学起点不应该在“0”,应该在73%以上。
学习与借鉴:还“小语”领空“蓝天白云”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国外学习母语的课程形态吧——
美国是以语言课为主,语言课的同时安排阅读课,阅读课为辅。语言知识20%;语言表达40%阅读40%。
日本:板块组合式教学:(光村图书)
听说单元、写作单元、阅读单元、语言事项知识
其次,让我们做一个课程的建构者吧——
在全国性的小学语文新的教学改革之风没有刮起时,我们先大胆的做一个我们教师是课程内容的建构者、实施者。
1. 确定语文课不是学课文,而是学语文。
2. 确定新的语文教学课型:
初读课文 精读课文 总结练习
3.奠基一种思想:把儿童语言发展放在首位
这样一来,我们就明白了学语文,是学词语,是学语段,课文内化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务。内化就是要熟读文本,这样大量的输入,输入到脱口而出,烂熟于心的程度就可以!只有大量语言的输入,挤占语言仓库,语言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同时,语言还要有输出,输出就需要教师提供语言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的境界。因为,有知未必必然,读书破万卷,大多数人下笔依然无神啊,怎么才会用呢?用过的语言,再用得概率就会大大提高。丰富儿童的语言积累,语言内存,像优盘一样,容量要大,形成语感。
所以,我们要建构适合学语文的教学流程:
学课文(1课时)——学方法(教会,有实践)——表达实践(课程行为,进行说写)
这样一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结构由纷杂变为有序,模块简化,突出读写,提升语文素养,相信语文领空的蓝天、白云就是:会读书、会表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