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五年级作文 >

与智者对话,走人生轨迹——我的阅读历程及感悟(下)作文

2018-11-15 
神游在字里行间,人生永无止境的乐事。阅读让流浪的灵魂有了伴侣,让漂泊的思想有了港湾,让孤独的精神有了有了

                                                                                  

神游在字里行间,人生永无止境的乐事。阅读让流浪的灵魂有了伴侣,让漂泊的思想有了港湾,让孤独的精神有了有了守候。

与智者对话,走人生轨迹

——我的阅读历程及感悟

(在文峰区中学语文教师读书交流会上的发言)

安阳市南关小学   徐文祥

 

第四部分:工作中的具体实践

我的阅读指导:

•         习惯:每天的常规作业——要求学生每天综合阅读不少于一个小时。

•         欲望:想读书,我给你——我买书放在教室,对各方面的优秀进行奖励。

•         价值:一本书等于五本——贡献给班级一本书,可以阅读五本,资源共享。

•         时间:想要,我给你腾——加速课堂进程,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         分享:老师和你一起读——师生共读一本书,交流分享,共同进步。

下面我针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一些地方谈一谈,供大家参考和批评。

第一,课堂的延伸拓展。具体到在学生中的指导,我觉得,还是有待进步的。但是这里也有一些自己的较好的做法,很值得自己拿出来和大家共享。课本上的许多文章很有价值,比如学习了托尔斯泰的文章、朱自清的文章、鲁迅的文章之后,学生很感兴趣,尤其是对作者的文笔和思想,对他们本人的人格力量所感染,那么就要让学生去大量的阅读他的或者关于他们的文章和书籍,这样做到了很好的拓展。这个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更是一个对新旧知识的巩固过程。我曾经又一次在班里每天拿一本《窗边的小豆豆》,许多学生开始并不注意,但是当我们每天都拿着这本书走进教室的时候,就会有人注意了,我有意识的把书名让他们看到,背着手晃着书在教室里来回走,学生三两天就会注意到,这本书老师一定很喜欢,而且肯定很吸引人,要不然老师不会爱不释手。于是一个星期后,班里就多了十几本这本书。老师的引导其实有时候不一定要去告诉他们看什么,首先是老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告诉他们,这本书,很好看,我在看。他们的好奇心会很快被引起来,这样其实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第二,名著的阅读指导。我让学生读名著。关于名著的阅读,有人有不同意见,或者说不适合年龄段。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小孩子还是要读名著的,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甚至高中,都应该从经典开始,这样很容易一下子提升阅读的质量和品味,给孩子一种规范的正式的阅读标准,而不是那种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我让孩子读《水浒传》,我觉得这本书对学生写作文有帮助,那么就拿出来一些情节让学生去阅读,而且要整本书的阅读,然后,老师在班里开讲座,把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作品的精彩和大家分享,让他们领略名著的魅力。很多学生不会读书,不知道读什么,或者说仅仅停留在读情节上,可是我们却要给他们一个引导,把这种情节过程中的精彩之处剥开,让他们感受,让他们带着一种阅读的痛快感去读书。尤其是大部头的书,他们一定要有这样的兴趣支撑,否则,他们会半途而废的。

第三,诗词的积累运用。我让学生去读诗词,因为诗词是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和最深刻的思想。这种艺术往往被许多人感到无从下手,平时的阅读怎么去讲。我的一首诗要比一篇文章讲的东西多好几倍。因为这里面牵扯到了许多东西。当他们的知识积累还打不到的时候,那么老实就要传授。就要带领他们去领略诗词的魅力,去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诗词中描绘出来的那些精彩。具体来说的方法是:

1、背诵积累。我带领学生学习诗词的方法,第一步就是先背诵下来,否则我不讲。因为讲诗词必须要对诗词熟悉,不能一会儿看一眼,一会儿看一眼,那样不但记忆不深刻,理解的时候也是瞬间的快感,形不成永久的理解和记忆。

2、理解训练。因此我要让他们大量的积累之后,再进行系统的讲解。比如讲到《           》,就要联系到李白的《忆秦娥》,王昌龄的《闺怨》,还有南唐李景的词《           》。这些内容都有很多的相似点,把这东西联系起来,会找到许多相同的规律,对比学习来让他们更深刻的理解景物所要表达的人的情感。理解的时候,不是简单的把意思了解了就行的。我们的文字本身就是一门学问。要通过简短的文字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必须要有丰富的想象。我给学生总结诗歌学习的几个步骤:背诵——找景物——组画面——想象游历——联系作者时代和经历体会感情——总结写法。这个过程,牵扯到的有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手法。比如“留白“,就是想象空间。中国画很注重这一方面,一幅画不一定是满满当当的,而是有些地方都是空白的,那些反而让整幅画更加的空旷充满想象的魅力。再比如山水诗歌中的景物,一定要找到里面有人的踪迹。这在诗歌中是可以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两种的。多数是有我,然而无我之境会更加让人充满一种向往。比如王国维先生评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无我之境。但是我们还要通过理解找到我在哪里,这个过程恰好就是我们带领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和内容的一个途径。

诗歌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理解文字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就可以的。有时候,作者的情感表达的很模糊,或者很不容易理解。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么四句话,作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想起来什么事情就哭了?看不见人就要哭么?如果我们了解了他想起来燕昭王和乐毅的故事,可能会理解一些。可是想起来这些,顶多是感叹,至于哭么?如果我们再结合他的经历,让学生了解他当时所处在征战过程中不但不被重用,而且还因为进言而遭到排斥降职的情况,我们就会明白了。这一首诗,同样连带出来的还是许多古代诗人所体现出来的一个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的共性。因为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所以才会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于是我们了解了这些,也就理解了“诗言志”“言情”和“兴观群怨”了。其实,我们给了学生的不只是一首诗、一个人,而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他们也会对诗歌产生兴趣,不再会觉得诗歌因为字数太少,说得不够透彻,死记硬背最后不理解了。如果学生不喜欢读诗歌,那就是他们的思想懒惰,不愿意思考,不愿意想象的结果了。

诗歌的积累还可以让他们去写作。我记得让学生学习过一首诗,是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首诗写得好。怎么好?学生怎么理解?去读,去想。孩子们此前学过几首关于王昌龄的诗歌,多是边塞诗,而且他们或多或少的都不太理解,因为他们不了解诗人的经历和那个时代。但是他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了解,只是能读能背诵就很好了。

可是这一次却让我看到了他们虽然年龄小,却实在有着丰富的想像力。三年级的孩子,对一般的带有诗人经历的诗歌是有困难的,但是这首诗歌却适合孩子。

我还是让孩子背诵下来后,让他们猜想诗歌的意境,猜不出来就一遍一遍的念,然后想像。孩子很小,说不理解。我提示说,诗歌里总是有一个人,让他们猜。根据他们的积累,知道里面肯定有诗人的影子。他们说王昌龄在看荷花。

我问,他看到了什么?他们回答说,看到了绿色的荷叶和粉红的荷花。

我问,看到其他的什么了么?他们说好像有个人。

我问,为什么说看到了人。一个孩子说,里面有“罗裙”。另一个孩子说,题目是《采莲曲》。

我高兴坏了。问,还有什么能证明里面有人?他们继续搜索信息,说,“闻歌始觉有人来”。

我问,看见人了么?他们说,没有。为什么?因为是听到歌声才发现的。我问,为什么看不见人?他们开始找信息。郭益农说,因为那个人的衣服和荷叶是一样的颜色。

我继续问,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另一个孩子说,是女人,因为她穿的是裙子。我问,能不能准确的说是女人还是女孩子?他们说不出来了。我问,哪个看上去更美丽?他们说女孩子。

我说你能不能理解“芙蓉向脸两边开”的意思?他们不能。我说看其中的“向”。他们说是“好像”。我说,“好像”的“像”不是这个字。郭益农立刻说,我知道了。是那个女孩子乘船进入了荷花池子里,把荷花分开成两片,然后两边的荷花对着脸。

我为孩子的想像能力感到惊奇。

他说一次和家人去过荷塘,看到过荷花,很高,很多,而且学过一篇课文《荷花》。这个孩子是平时在学习的时候总爱捣乱的那个。他的回答简直令我吃惊。不但理解了,而且还把学过的课文引用过来了。

我继续引导。只是荷花对着荷花么?另一个孩子说,还对着女孩子的脸。

我感到这个回答很精彩。刚要继续提问,郭益农举起手了。他说,我知道了。他说,那个女孩子进去后,把荷花丛拨开,因为荷叶很多很密,于是就看不见了。

我说是这样的,仅仅是这些么?还有其他原因么?孩子思考了……

忽然还是郭益农,说,我发现了。因为那个女孩子穿着绿色的裙子,进入荷花池塘,成了一个颜色,就更看不见了。我问,我们只是从她的衣服上看出来了,还有其他地方么?郭益农思考了几秒钟,说,她的脸也像荷花一样。说完,其他几个孩子大笑。我也笑了,孩子的思考太精彩了。我纠正那几个笑的孩子,你们按照郭益农的想法想像一下。他们不笑了。

我继续引导孩子,那个“乱”是怎么回事?他们说荷叶荷花多了,自然就乱了。我引导他们说,你看到那个女孩子了么?他们说看到了。我问,王昌龄看到了么?他们说,看到了。我质疑。他们立刻醒悟,说没有。

我说假如你是作者,读一下这首诗歌。他们摇头晃脑的读。我说你看到什么了?其他几个人纷纷将刚才的理解纷纷说出来了。

忽然郭益农回答说,老师,我看到了更多的东西。我看见那个女孩子进入池塘里面后,找不到了,那个女孩子变成了荷花,而且进入之后,荷花会因为有人在里面采莲,会摇摆。也可能会有风,荷花还会跳舞。就像是一个个小姑娘在那里跳舞。

我怎么都不曾想到这个境界呢?有一个家长在一旁,听了也吃惊不已。

我问,王昌龄会有什么感受?他继续说,王昌龄肯定在池塘边走,不但在欣赏荷花在跳舞,而且还在唱歌,因为荷花丛里传来了女孩子的歌声。

我真的为孩子这样的回答感到一种顿悟。我告诉他们说,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看来名不虚传啊。郭益农带有卖弄的总结了一句“这首诗歌虽然文字很简单,但是内容却很丰富”。

这个孩子今天的表现简直不可思议。他怎么一下子变得这样了不起呢?他读书多,而且几乎从来没有今天这样认真的去理解诗歌的含义。在孩子的带领下,我对这首诗歌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此前我只是明白了女孩子进入池塘后看不见的景象,但是却不曾有他看到“唱歌和跳舞”的理解。

在学生的阅读指导中,我提倡学生读经典,读名著。科幻、卡通动漫、儿童故事、童话故事、中小学生作文等等,都是不让读的。这些东西不是不好,而是要提升他们的阅读层次,提高他们的阅读品味,阅读的质量。有些老师说,他们一开始能读懂么。能。他们为什么读不懂呢?有两点原因。第一是我们自己就没有读懂。第二是我们告诉他们这东西很难懂,把他们吓住了。所以我觉得,我们要给学生在指导的同时,自己首先要阅读,要做出来榜样,同读一本书,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和学生进行直接对话。这就是共同进步的一个很好的方式。近些年,我也开始读一些学生喜欢读的东西,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比如杨红樱系列、郭敬明的《幻城》,儿童小说、科幻、动画等等,目的有五个,第一个是童年的补充,第二是了解孩子的需要和成长,第三个是教育引导我的孩子,第四个是我可以知道哪些是好是坏,就是不让人家读的东西,你也要先读了之后再说不好,第五是让自己回归童年,寻找年轻的感觉,让思考简单化。

第五部分:阅读和写作的几点收获

我的读书观:

•         读书用来增长知识、调节生活;

•         读书用来自我成长、陶冶情操;

•         读书用来指导工作、影响他人;

•         读书用来厚积薄发、成一家言。

阅读是一个慢过程,我们都知道集腋成裘、积沙成塔、积少成多、积跬步而致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的道理。绳锯木断、滴水石穿、冰冻三尺、驽马十驾这些成语都让我们应该去实践,而不是懂得道理,教给学生。更多的是我们亲自去实践。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走路不是旅游,而是实践。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更加清楚地说明了。他有一首诗中说“功夫在诗外”,作为教师,真正的功夫不只是在教参或者基本相关的资料上。金子往往含在大量的泥沙之中,矿产最丰富的地方在无边无际的大海深处。

l     文字学:知识的源头,古人的智慧宝库,精神的艺术源泉,激发我们对所有书籍阅读的一种兴趣。

l     艺术:军事类讲述妙计安天下、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书法类讲述字如人端正、仪态大方美、赏心悦目中;绘画类讲述诗书画情意、山水鸟虫鱼、人间真善美;音乐类讲述跳跃的旋律、动听的音符、奔腾的激情。

l     文学:是作家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责任、对自我的剖析,抒发自己的情感,陶冶读者的情操,开拓广阔的视野,收容流浪的灵魂。

l     诗词:可以净化心灵的沉寂,可以品味人生的五味,可以感悟历史的沧桑,可以体验自然的多彩,可以创造激情的灵感。走进去,人生大境界,其乐融融,奥妙无穷。

我需要谈一点的是,我读了传统文化经典中禅宗六祖惠能的《坛经》。自己那一段读了很多关于佛家的书籍和禅学的东西。觉得自己很清醒,自己的心态更加的平静,而且总是有一种自得其乐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且还总是有一种动力,这种动力不是那种排山倒海一般的汹涌,而是犹如涓涓细流,连绵不断的。后来自己学习了心理学,并且通过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这个过程,自己对自己和对他人多了更过的理解,对任何人的思想和行为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在自己遇到事情的时候少一些感性的判断。这些让自己能够更快的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上来,不受生活中诸多麻烦的纠缠,能够安静的做自己的事情。这都是读书带来的好处。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伏尔泰说:“书读的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书籍可以让人沉浸下来,书籍的厚度决定人生的厚度。我们要读书就读厚书,就读那些有分量的书。我很少读杂志,很少读盗版书。因为他们薄,他们轻,他们没有分量。能读一些厚书,说明我们能够坐下来,也肯坐下来,心里很静。不是那种浮躁的思想支配自己,总觉得有许多事情无法理清头绪,通过读书,我个人的性格变了。以前急躁,包括工作中处理学生班级事务,现在能够很好的冷静的处理,有些事情在阅读中不知不觉的在发生变化,让自己更清楚的看到了成长在对比中的进步。这就是阅读潜移默化的作用。

@心理学:给了我自我的成长,帮助了他人的进步,走进了人类的内心,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美学:让我品味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审美特征,让我理解了无数人观点的冲突,让我吸收了综合的知识,体验了活着的美好。

@哲学:丰富了我思考的角度,转变了我处世的态度,坚定了我追求的理想,完成了我性格的塑造。

@佛学:平静了我的心态,解放了自己的心灵,理解了交往的困惑,加深了教育的感悟。

@历史: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可以照出我们的成败得失,可以投射我们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可以升华我们的思想认识,折射人间的善恶美丑。

阅读要有两个阶段:吸纳与倾吐。我们多数人完成的是第一阶段,而缺少第二阶段。为什么不能完成第二阶段?一个原因可能是不善于动笔,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中间有一个链条没有把二者串联起来——思考。哲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大师穿越时空进行对话。我觉得很好。

另外还有几位哲人这样说:

丘特说:“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

卡莱尔说:“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

史美尔斯说:“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

我自认为还是很有思想的。凡是能够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我们要仔细的读,要用心的读,因为凡是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都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东西。这种读书往往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

读书要勤于动笔。有人找鲁迅借书,鲁迅往往会重新买一本给他。因为鲁迅的书上都有批语。他害怕别人弄丢,而不是小气。我读书也是这样。把自己和他们交流的时候的火花记录下来,这很了不得,自己就积累了几百条自己给别人评论时候的精彩言论。哪怕是这样点点滴滴的积累,最后也是我们一笔不小的财富。《论语》不就是孔子语录么?

通过阅读和自己的写作,我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鼓励。三年时间里,我已经写了800篇文章,平均一篇2000字左右,160万字左右。《中国儿童报》《教育时报》《河南教育》等报刊,刊登过自己的文章将近20篇。不是自己的投稿,而是他们有些直接找到我,有的是朋友们推荐找到我的。在校讯通网站上写文章,等于在老师圈子里交流,认识了许多的名人,比如河南省的各校名师,还有国家名师薛瑞平、张文质、武凤霞等。能听他们一次讲话一次报告,自己就能有很大的启发。自己还在网站上担任他们的顾问。有什么问题可以给他们提出自己的一些设想,这些东西虽然是无意中追求的,但是至少我觉得,他没有让我感到讨厌,甚至还让自己多有机会外出和朋友们交流学习,开阔了视野,得到了快乐。

第六部分:给我们的几点建议

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终南捷径。怎么才能促进专业的成长,经历必须要我们自己在工作中去丰富和积累,是不由我们自己完全支配的。可是读书却是我们自己可以掌握的。而且通过有效的阅读,改进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法,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升华我们的人生经历。

我读哪些书:

l     阅读名著专著——古今中外被千百年来认可的

l     阅读名家解读、品读的书——启迪人生智慧的

l     阅读名人阅读的书——寻找大家的足迹,成就了他们的

l     阅读名人都推荐的书——缩短寻找的过程

l     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寻找阅读的乐趣

l     阅读自己需要的书——给自己增加储备

我读书的标准:

•         有趣、有味——兴趣带来高效率的阅读

•         有情、有美——真美带来无期限的享受

•         有时、有空——经典带来与高人的对话

•         有思、有理——思想带来新灵魂的成长

读书首先要读厚书,读经典,读经过沉淀的书。因为书太多了,我们不可能读完,我们可以看那些名人读什么,我们就读什么。人生有限,知识无限,我们只能挑最好的读。

其次,什么书都要读。鲁迅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比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我读过尼采、读过佛洛依德、读过老子、读过佛经、读过黑格尔、读过亚里士多德、读过李泽厚、读过朱光潜、读过毛选四卷、读过翦伯赞中国通史、读过古代文论、读过音韵学、读过文字学、甚至读过台湾香港发行的书籍,虽然是简单的涉猎,但是开阔了视野。凡是那些解读的书籍,我读的少。尤其是近来的那些什么纪连海、蒙曼、钱文忠、于丹等等,都是一些浅薄的一家之言。我可能不及他们,但是即使读到了,也只是看看,当做一种快餐而已。

再次,读书不要太功利,不要太求多求快,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读书是一种很神圣的事情,但是又是一种很好玩的东西。神圣是因为不要随便,好玩是我们要用一种轻松和纯净的心灵去读书。这也是塑造我们自己灵魂的一个过程。

l     有人说读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对于以苦为乐的人来说,那是乐在其中,是别人无法体会到的事情。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