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是一面镜子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其实,考试也是我们老师、家长和学生的一面镜子,通过考试,我们也可以知得失。
刚刚进行了期末考试,我比自己参加了考试还激动,因为如果是我自己考试,考试的成败只是我自己学习一个效果的检测,关系的人只有自己。但我是老师,所以考试的结果就是对我教学方式的一种检验,它将不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班级60多个学生的事情。所以,我比我的学生更想早一点知道结果。
终于等到其他年级的老师改完了试卷,誊好了分数。 我们就急不可待的去看分数,一看,我们班的语文成绩考的还不错,基本上在我的预料之中,大致结果是这样的:100分2人;90—99.5分46人;80—89.5分14人;70—79.5分2人;60—69.5分2人。平均分为92.4分。
纵观本次考试,我有以下思考:
一、如何做到“因材施教”。考试中部分学生的成绩有了变化:有的学生成绩在上升,比如蔡天浩、裴晓晴、裴蕾、韩跃通、贺晓涵、董博文、邢翠霞等;有些同学的成绩在下降。据我所知,孩子们成绩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是孩子这一学期学习比较认真;也许是这一学期孩子的家长盯的比较紧;也许是孩子找到了学习的窍门;也许是孩子的课外阅读帮了孩子的忙等等。但是成绩下降的孩子我却知道是另有原因的,如成绩下降的安亚楠、贾世东,就这两个同学而言,我认为除去个人学习不太踏实之外,还有我这个班主任用人不当的原因。学期开始时,我认为这两个同学学习不错,应该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培养,让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于是就提拔他们担任班干部。这两个孩子工作确实也很认真,但在工作中我也发现,他们有时候工作太投入,结果影响了学习。于是我就告诫他们,应该在学习搞好的前提下为同学们服务,而不能因为为大家服务而丢掉了自己的学习。说过后,情况虽然有所改观,但是成效不大。平时测试,成绩虽有所退步,但还没有这么明显,而这次期末成绩在告诉我,一定要充分利用每一个人的长处,而不能盲目的去锻炼谁,避免顾此失彼。这也给我们在任用什么样的学生担任班干部、以及如何加强班干部的培养和管理上提出了一个思考的问题。
二、学生做题的不足突出表现在两点:1、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审题不清、粗心大意的毛病。比如说第一大题“听老师读两遍短文,完成下面的练习”的第一题,人家的要求是:“小东的习作经验有几条?请简要列举。”可是就是有孩子马虎大意,只是写出来几条,而没有列举(也许是孩子听时不认真,没有记住);再如,第二大题“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这道题错的就更离谱了,有的同学是忘记了如何拼读和拼写,而有的同学则是弄错了加点字,你说可惜不可惜?另外比较典型的就是个别同学的作文审题不清,导致跑题,作文题的要求是:“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会如何?”可是偏偏有个别同学他就写马良怎么样,或者自己编的主人公怎么样,就是没有写自己有了神笔会怎么做?导致全盘皆输。2、眼高手低,那就是体现在对语文园地上的“日积月累”的“读读背背”的名言警句上,会背不会写或者写错别字。
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孩子不会听课。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告诉孩子们,一个不会听别人讲话的人是说不好话的,同样一个上课听讲不认真的孩子,也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但是就有那么一些孩子,上课效果不好。其实,这次考试的试题类型我们大多都做过,并且有的就是强调多遍的原题。
为什么一些孩子还出错呢?并且出错的都是比较“聪明”的孩子呢?那是因为他们自以为聪明,会钻老师的空子。我们在复习的时候,有的作业是这样布置的“听写词语;默写古诗;先抄写生字,再给这些字注音。”可是,因为这些作业是家庭作业,所以就出现了以“抄写”代替“听写、默写”的现象,(我们的有些家长也可能是“知而不制止”)。 “抄写”和“默写”、“抄写”和“听写”的学习效果怎么会一样呢?考试的结果必然会不同。所以看到孩子的成绩和别人的孩子有差距时,不要生气、发怒,而是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平时是怎么让孩子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吧?
经过分析,我的原因,我会想尽办法改进。比如,对孩子严格要求,使其养成良好的审题、做题习惯;加强作业完成情况的督察和检查;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漏洞,马上给孩子补上;多了解学生,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
我们做家长和学生的,又应该从这次考试当中,收获什么呢?面对即将到来的寒假,我们又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