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也是自己一路探寻的行进
——关于《孤独是一种情怀》教学的备课及反思
徐文祥
这节课从选择上来讲,我是希望自己有新的课例和新的突破的。
在以往的古诗词学习中,很多人都会选择关于月亮或者柳这样典型的意象,作为诗词教学的一种集中学习,这种学习可以称之为群文阅读,或者说去了解古诗词中的文化符号,应该说这是一种很典型的诗词教学的尝试。
但是,对我来讲,我希望选择一种新的角度去解读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于是就选择了这样一个关于孤独的主题。
我对孤独这个词是情有独钟的,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孤独的文章发表在文学杂志和报纸上,题目就叫做《文人的孤独》,其中在发表时删去了关于古代政治家或者其他类型身份的那种孤独。
这次上课,定然是需要抓住文人——具体的说是诗人的孤独,再具体的说仅仅围绕着几位唐代诗人的作品来管中窥豹,舍去了唐代之前的作品、宋词以及以后类似曹雪芹这样的作家作品。同样,在选择唐代诗人作品的时候,我同样也做了取舍。在选择学习内容方面,一开始收集了将近20首经典的唐诗宋词,其中都带有孤独的字眼。但是最终确定了这样课堂学习的六首。
确定这六首唐诗,也是有一种思考在里面的。这节课在公开上课之前讲了两次,用了自己学校六年级两个班的学生。第一次课堂不太满意,经过学校老师、领导的评议,在课堂流程和形式上有了改进,第二天又讲,有了改进,但依然是十首诗,这一次是区教研室和名师工作室联盟的成员过来听课,相对前一天的课堂有了很大的改进。而且我自己认为还是基本成型了。
但是,在教研室薛艳芳主任、柳文生副主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吴莉莉校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研讨和建议下,要突破、求更高,不能把课堂当做老师文化底蕴的展示,而是真正关注到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不能走马观花的去匆匆一点带过,要走向深入,从理性的旁观者分析走向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切身体验。同时最好能够有自己的表达。这一点,除了从文化的高度要求,更多的是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这是我一定要努力做到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对课堂进行了重新的修改,对教学的基本框架进行了调整——尤其是后面的学习,由原来的自由学习八首诗变成了四首,这样期望能够让学生更深层次的去体验,并且从理性的分析变成了如何读出来作者的孤独,通过学生的分析理解进入到表达和传递这种孤独的朗读学习。这样一来,时间也就充分了,学生学习的深度也就有了。最关键的一点是,我最后的一个环节希望能够让学生也用本节课学习到的表达孤独的方法去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于是就有了最后的写作练笔。
关于写作练笔,我想说的是,如何让学生真正能够写出来,有话可说。说实话,一直到上课的前一天,我都还是很迷茫的。我不知道学生能不能理解这节课上学生所学到的表达孤独的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诗眼)、采用景物衬托、想象联想和参考作者的经历去理解诗歌中的孤独情感。但是如何让这个环节能够更加顺畅,我苦苦的在寻找着。一直到当天的上午,我才真正的找到了一个最常见也最有用的方法,那就是老师给出一个自己的例子,用这样的方法去写自己的生活。于是,便有了最后一个练笔的铺垫。
关于这一点,我是给领导汇报过的,希望能够多给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完成整节课的学习,当然指的是练笔内容。结果,上课前,这个想法被否定了。我只能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
说实话,选择这样一个主题,我是冒着风险的。因为这个主题不是某一种古诗中的景物意象,而是一种情感,是一种虚的东西,不那么具体。所以,这个比月亮、柳树等内容更真实。加上,独孤的境界有点太高了,距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体验也有些遥远。我如何去让自己的课堂能够和学生的生活拉近距离,这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
最终,我把自己的课堂教学主题也改成了“孤独是一种情怀”。这样一来,就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同时,也让不同的几首诗表达的情感也更加具有丰富性了。这一点,其实就是说孤独的形式是不同的,是多样化的,是在不同人的经历中和具体的环境下表现各异的。因此,我觉得用情怀更合适。
为什么最后保留了这几首古诗呢?我首先考虑到的是,这几个作者,大家都比较熟悉,李白、杜甫、柳宗元、王昌龄、王维,都是他们常见的,也都学过他们的作品,而且多少也了解一些他们的故事。但是,真正要深入的体验诗人内心的孤独,又是困难的。我便在选择这几个诗人的同时,接受了评议时的建议,在每一首诗的下面都给出了相对简单的名家评论和关键注解,或者是背景经历。这样一来,也让学生能够利用这些资料,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能够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同时也更进一步了解每一首诗。
当然,对于学生来讲,孤独的体验是有距离的。但是,我们不能奢求学生去挖掘那么深刻。而且,他们的积累也达不到。有所取舍是必须的。这里面有两首诗是他们没有学过的,一首是杜甫的《孤雁》,这首诗在苏教版语文的七年级,另一首是李白的《月下独酌》,这首诗在高中才能学到。对小学生来讲,都是有难度的。当然,我们不能从中学的要求去让学生掌握和理解诗的艺术手法,只需要他们能够从关键的语句中感知到作者的那份孤独就足够了,至于其他的诸多内容,必须舍去。
在教学过程中,其实还有两点在课前仔细想过也实践过的,但是最终没有在展示的课堂上呈现,以至于我自己不太满意。第一个就是关于在诗中孤、独两个词语描写的对象解析上。孤,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独,则是对诗人本身的描写。这两个在诗中是很明显的。所以,孤和独的关系,很重要,不是随便就拿来说人是孤的,景物是独的。这些虽然是细微之处,但是,学生也应该是需要了解的。另一点就是,在前两首学习之后,提炼出了关于古诗词学习的方法,原计划是让学生随时说到某一首诗,然后让大家围绕这一首古诗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碰撞的。但是,在操作中一时疏忽,便撒开大网,任其四溢了。这样一来,就显得有点不够集中,思维跳跃过于频繁了。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很难收回来了。干脆,就这样自由些吧。
为了让这节课能够更好的有所提升,我思考了这样几个地方的细节。
第一,就是前面提到的这两点,应该努力做到。
第二,就是让学生找出来诗歌中关于孤、独各自的描写对象,然后分析这些意象的意义。
第三,给学生一种提示,对孤独的不同情怀和形式进行理解,用连线的方式,把孤独的形式和相关的诗句连起来,然后有方向的去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这样一来可以降低难度,也更容易深入些。
为了这节课,我是做足了前期工作的,整个实际操作备课的时间不足一周,之前完全把功夫花在了大量阅读诗歌作品,选择典型的代表作,同时阅读关于唐诗的欣赏、评论等等的书籍上了。关于唐诗的各类资料,我一个星期阅读了七八本,前人的评点、赏析、背景介绍等等,我必须让自己在充分熟悉和理解的基础上去寻找这些诗歌的内核。
备课,其实应该从选课开始。我一直认为,当我们接到一个任务的时候,我们的备课就已经开始了。所以,这节课对我来讲,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新的尝试。我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不断的去提升、成长。每一次的课堂教学,都应该有新的收获。哪怕最后上过了,无论自己是否成功,都会有许许多多的收获。
我想,无论别人怎么评价这节课,我自己感觉,收获是最大的。当然,我的收获,同样,也想传递给听课的老师们,给大家以思考和启迪,更希望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也许,这才是最重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