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孩子头脑中的问号也一天天多起来,对世界多了一份属于他们的思考和理解。当他们有了新发现时,就急于表达出来;当他们受了委屈时,就想找人安慰一下。这种本来是挺正常的心理需求,却往往被家长们特别是比较忙的父母所忽视,认为小孩子顽皮而加以制止甚至斥责。这不仅挫伤了孩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还会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跟成年人一样,孩子也有许多情感需要,他们有表达内心感受、阐述自己看法的自由,倾听孩子诉说是对孩子的一种理解和尊重。
“妈妈,咱们家要是有一千万就好了,都捐给灾区,可以给灾区的孩子盖一所好学校,还可以给他们买好多学习用具呢!这样他们就可以和我一样上学了……”这是地震第二天女儿“做”的一个美好的梦。女儿看到了汶川的一片片的废墟,还有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扑进我的怀里,抽泣着告诉我这是她最大的愿望,我告诉她,现在社会各界都在为灾区捐款,这个梦大家一定能帮她变成现实,女儿才停止了哭泣。
“妈妈,听说灾区有很多小孩失去了爸爸妈妈,我们收养一个好吗?让我们来照顾他,让他享受到家的温暖,我们还可以送他去上学,你要对他好,像爱我和弟弟一样好吗?”这是女儿前天睡觉之前的梦。通过看电视,女儿看到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在被救之后,见到人就叫爸爸妈妈,女儿很难过,小女孩的父母已经都死了。女儿善良的认为爸爸妈妈可以帮她实现这个梦,让那个可爱的小女孩有个家。
“妈妈,我今天的英语作业没做,老师查点批评我了,可后来又笑了笑,告诉我一定要补上!老师的批评我觉得很好,我再也不会忘记写英语作业了。妈妈,您喜欢我的英语老师吗?她可比您温柔多了!”这是女儿昨天睡觉之前告诉我的。我考虑了一下,女儿的言外之意是在她犯错的时候我过于严厉,语气不能让她接受,没有英语老师的态度好,不太利于她改正错误。
“妈妈,今天我要给您提意见,因为你总是让我做我不愿意做的事情,我好烦!以前我喜欢叠衣服,你觉得我叠的不好,不让我做,现在却让我收拾床。妈妈,今天的床多乱啊,您还让我弄整齐,我都哭了,您还让我坚持弄完!”这是女儿很早以前告诉我的一件对我比较有意见的事情,在大人看来,这似乎很简单、很容易,可孩子不想做的时候却变得很难。由此我总结出来:不要让孩子做她不情愿的事情,不但做不好,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尽管孩子的许多梦是不切实际的,可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和爱心,我觉得只要对孩子有一点点帮助,家长就应该坐下来,听孩子讲给你听,毕竟孩子是家长的希望,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并不难。及时的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思想状况更有利于对孩子的督促和进步,以平等的姿态倾听孩子的诉说,这是帮助孩子成长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也是做家长的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