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做棋盘星做子谁人来下,地做琵琶路为弦何人能弹。”昨天看青春励志电视剧《错儿》,听到两位主演在对话中说到的这副对联。我和先生对这幅对联展开了讨论,我们都非常喜欢这幅对联,我对先生说:“你看文人的描写多么有气魄,大气而且又比喻确切。”先生说:“其实好文章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是我们缺少了发现的观察力,还有就是我们的文学功底不够厚,不能把自己想到的事情用一定的文学语言描述出来。”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也有这样的感受,每当我们读到一段文字的时候,就很感慨。总感觉这样的事情我们也曾经经历过,但是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写下来呢?或者是自己想写,但是又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去写。我想:这就是我们普通人与文人的区别吧。
文人说:“写文章就像一场文字游戏。”但是当我们身处其中,亲自去写文章的时候,怎么就感到很多文字都不听我们的话呢?当我们想引用经典名句的时候,往往只是记住了其中支离破碎的一点碎片,记不清全部内容,当我们看到一些情景和美景的时候,也会想到此时此刻的情景好像在哪首诗中出现过,但是就是想不起来到底是哪首诗,就是记起来是诗中的一句、两句话,也想不起来具体完整的诗句该怎么写?所以文学的功底还是需要记忆的。我们的记忆潜力还是需要开发的。虽然记忆只是我们学习生活中很小一部分,但是学习文学没有必要的记忆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现在有了信息灵通的互联网,我们遇到不太明白的诗句或者警言名句的时候,可以在网上通过百度搜索一下,可以随时呈现出自己想要找的东西。这对我们的写作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也填补了很多我们记忆的空缺。但是必要的记忆还是不可缺少的。
再就是实践了,每天认真的写作可以促进自己文学功底的发展,每当我们写作遇到瓶颈的时候,就会自己催促自己,自己督促自己,该好好读书了,再不读书就真的是文思枯竭,没有灵感了。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门罗是个家庭妇女,人到中年才开始写作,每天都写,从未停下来过。家里有四个孩子,忙完孩子的事就去写作,她也不认为自己写的有多好。她说:“生活琐琐碎碎,写作也就是出口。我每天对自己的写作有个定量,强迫自己完成。这和年龄增长有关,人们开始强迫自己做某些事情。配合写作的是每天步行5公里。如果我知道有哪天我没有办法走那么多,我必须在其他时间把它补回来。”她说,这其实是在保护自己,这么做会让人举得,如果你遵守所有好的规矩和习惯,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
当一种好习惯,一个好的生活方式,一种好的业余爱好伴随自己一生的时候,那么优秀和成功也就会成为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