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表上的数学知识
我校从5月22日起开始进入最后总复习阶段(即做综合试卷阶段),天天做试卷、评试卷;再做、再评。没过几天,学生就出现浮躁情绪,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现象就引起了我的思考,一定要改变教学方式。于是我针对前一阶段复习中几处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了整合,设计了一节命题为《钟表上的数学》一课,具体环节如下:
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关于钟表有哪些数学知识呢?
生1:可以表示时间,根据时针、分针所处的位置,确定现在是几时几分。
生2:时针分针还组成了我们学过的角。
生3:时针分针旋转一周形成了我们学过的图形圆,他们转一周所走的路程是这个圆的周长,扫过的面积是这个圆的面积。
生4:分针时针的速度比是12:1,秒针和分针的速度比是60:1。
在学生发表见解的同时,我又配上了相应的练习题,比如:生2说完后。我问:几时,分针和时针成直角、平角、周角?练习2是我说时间,学生判断分针、时针成什么角。在生3 提出问题后,我又问:一根长3分米的分针从下午3时到4时,从下午3时到下午5时,从下午3时到下午3时30分走过的路程分别是多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个个听讲专心,发言积极,思维活跃。之后,我有因势利导,说:“最近,我们班一部分同学对时间段的计算上总出错,下面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帮助他们。”待学生汇报、发现相对简便的方法后,又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几种情况进行里练习。最后,我又让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流一下钟表上的数学都复习到了那些知识?
很长时间以来,许多老师都觉得“复习课难上”,通过这一节课,我觉得在复习课中:
一、要自主探索,忌被动接受
许多教师对学生总是不放心,上复习课要么面面俱到,不停讲解,不停提问,要么就是大量练习,只求结果,不重过程。表面上容量很大,效果很好,其实只是事半功倍。因此,复习课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镜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复习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知识。
二、要合作交流,忌枯燥讲解
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方式不同,学习水平不同,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能力也必然有所不同。在复习中,当学生遇到有困难的问题时,或探讨开放性问题时,教师要创设一种探讨的氛围,舍得花时间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合作讨论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并相互受到启迪!
三、要有的放矢,忌盲目练习
有的放矢,就是指复习时设计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要针对学生的知识缺陷、误区、重难点、疑问来设计,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互评等方法,加深理解、填缺补差,完善知识体系。
总之,教师在复习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既要迎合学生的口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复习活动中;又要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缺陷,促进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使复习课动人而不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