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高中时候的一件事。那时住校,每周才能回家一次。每次妈妈都会给我一周的生活费,多时20元,少的时候可能还不到10元。有一次家里没钱了,妈妈情急之下,抓了一把钢蹦给我,有5分、2分、1分的,这叮叮当当地钢蹦,虽然让我觉得挺丢人----每次需要花钱的时候,我都觉得别人在看着我,让我很尴尬。可是那时家家条件都不好,有钢蹦花已经不错了!而老妈那个星期都没有买过菜,每天只吃咸菜!因为钢蹦她都舍不得花!想想那时候真穷呀,每个月能吃上一次肉就能高兴一天;一块橡皮要切成好几块来用;孩子们过年能穿上新衣服就很知足了...... 可是现在的孩子呢? 就拿儿子来说吧,因为兄弟姐妹多,不论谁出去,回来都会给儿子带衣服、玩具等礼物,逢年过节更是要表示一下。我呢!对他也是“有求必应”!(现在的家长不都是这样吗,宁肯自己受苦,也要让孩子过得好!)儿子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喜欢上一种果冻,其实也不是想吃它,就是喜欢它的包装,因为那是一个汽车形状的。那段时间,儿子每次去商店,都会跑到卖果冻的地方,抱起一个汽车就跑,我在后面叫他,越叫他跑得越快,我只好去给他付帐。一连几次都是这样,家里同样的汽车好几个了,他看到了还会想要,直到有一次我一直追上他把那个盒子还给了商店他才作罢。 儿子从小和同龄孩子相比,就比较优越,小时候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数他的玩具最多,同样的玩具可能会重复买2个,甚至是3个;数他的衣服最漂亮,因为衣服多,经常是还没怎么穿就小了,更有甚者,不知哪天从奶奶家翻出一件衣服,还是新的未打开的,可是已经小了不能穿了;上学后,作业本没用完就扔在一边不用了;铅笔、橡皮这样的小东西,今天带到学校,晚上回来可能就不见了;文具盒一个学期要换2次;书包随便乱扔,一个学期也得换一个新的......每次东西丢了或坏了,他都满不在乎地说“再买一个呗!” 老公经常批评我,觉得我在物质上太溺爱了。公婆也觉得有些东西是可买可不买的,乱花钱!可能我自己就不是爱节约的人,所以没给儿子讲过节约的好处,也没有给他讲过父母挣钱的辛苦,觉得只要条件允许,为什么要让孩子不高兴呢? 
曾经看过一个报道《夏令营里的较量》,说是93年在内蒙古举办的一次中日学生草原探险夏令营,参加夏令营的有30名中国孩子和77名日本孩子。在整个探险活动中,与日本孩子相比,中国孩子暴露出许多弱点:娇气、退缩、缺乏环境意识和生存意识。十多年后,2004年8月19日,中、日、韩三国又进行了一场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当时正值高温,每天要步行30公里,行程比较艰苦。日本小学生身背巨大的行囊,随行人员要帮忙却遭到日本孩子的拒绝。因为他们认为这时授受别人的帮助是莫大的耻辱。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行的中国孩子大都叫苦不迭,而且不断通过手机向父母诉苦和抱怨。“12年过去了,中国孩子竟然没有任何改变,再一次成为世界的笑柄。难道这仅仅是少年的耻辱吗?中华民族难道不会因此蒙受羞辱吗?”-----这个评论让所有的中国人大大汗颜!!!第一代独生子女(那些80后),他们走入社会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自我意识-----不能接受批评,不能与同事和平相处,不能与朋友长久交往!他们贷款买房、买车,成为真正的“负翁”一族。这些“负翁”大手大脚成性,大到商品房、汽车,小到家电,甚至一支口红,都要通过贷款的形式买了再说,用了再说,更要命的是,他们中有许多并没有还款实力。这些“负翁”们慷慨地花着父母的钱,享受着自己的生活。
再看看真正的富翁又如何呢?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一次和朋友开车去希尔顿饭店,饭店前停了很多车,车位很紧张,而旁边的贵宾车位却空着不少。朋友建议把车停在那儿。但盖茨认为太贵,即便朋友坚持付费的情况下,盖茨最终还是找了个普通车位。
香港富豪李嘉诚,有一次上车前掏手绢擦脸,带出一块钱的硬币掉到车下。天下着雨,李嘉诚执意要从车下把钱捡出来。后来是旁边的侍者为他捡回了这一块钱,李嘉诚于是付给他100块的小费。他说:那一块钱如果不捡起来,被水冲走可能就浪费了,这100块却不会被浪费,钱是社会创造的财富,不应被浪费。
“富翁”与“负翁”........

作为家长,我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提供了适宜的衣服,提供了温暖的家,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可是食物有吃完的时候,衣服有穿小的时候,家终归有要离开的时候,而良好的环境也仅仅满足于现在的他。20年后,他会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那么他靠什么去爱他的孩子呢?靠什么给他的孩子提供食物、衣服、家、以及良好的环境呢?
仅仅给予孩子无尽的爱看来是不够的,还要给他享用一生的财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节俭既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手段。节俭是很多富翁成为富翁的财富基因。那么教给孩子节俭意识则会让他的一生享用不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