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精彩,品析精彩,演绎精彩
——窦桂梅老师读书赏析课听后感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只希望你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
——窦桂梅上课语录
《我的爸爸叫焦尼》是一本关于生命教育的绘本。绘图的是瑞典人爱娃﹒艾瑞克松,写文字的是瑞典人波﹒R﹒汉伯格,中文翻译是彭懿。这个绘本讲了一个伤感的故事,但也简单温馨。主人公狄姆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不能经常见到爸爸焦尼,然而和爸爸在一起每一分钟都是快乐的。他告诉去过的每个地方的人:他身边站的就是他爸爸。他为爸爸自豪,当电车走远,他期待着下一次和爸爸见面的时间。
窦老师的这节赏析课,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学会珍惜,学会理解,学会面对。通过对绘本语言、画面、细节、环节等方面的学习,体现“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这一主旨,并且从语文的表达与训练上升到人文情怀,让小朋友们“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
这篇课文窦老师设计了两课时四个环节。一、读一读,师生共读绘本,引导理解。二、看一看,简单的图画在师生眼里是不同的。三、想一想、这个环节师生花费的经历比较多四、写一写。学生写出了自己对绘本的理解。
上课伊始,窦老师的感情朗读就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心。(我当时写下了这样的话:声音不高,但很吸引人,不焦、不躁、不急、不缓,心里如有一股平缓的溪水稳稳流过。)聆听着她荡气回肠的朗读,穿插着孩子们有些呜咽的接读,触摸着插图上父子俩重逢的喜悦,那根脆弱的心弦被轻轻拨动:应该是“父亲”牵动了我?亦或是窦老师煽情成功?止不住,潸然泪下!来不及悄悄拭去,偷眼四望,怎么都如我——字字有声,声声有情,这就是朗读的魅力!窦老师一下子拉近了学生、老师、文本的距离。我不得不佩服窦老师解读文本的细致入微。
师:在图书馆,狄姆对认识的大姐姐竖起了大拇指。狄姆内心十分骄傲。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送到这句话中读读!
生:“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学生带着表情,很自豪的样子读。)
生:“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学生加上动作,读得语气是那样骄傲。)
师:再看看爸爸的眼睛。买比萨的时候,你从爸爸的眼睛里读到了什么?
生:他太爱自己的儿子了,也是控制不住了。就当着车厢里的那么多人的面,喊出了自己儿子的名字,并告诉别人,这是最好的儿子。
师:那就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读爸爸的话。
生:“这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坚定)
生:“这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激动)
生:“这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自豪)
生:“这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骄傲)
师:原来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虽然书中只重复了一次,可我们也同样体会到了包含深情的丰富的感动。
师:“爸爸的爱在哪里?”
师:“牵的美感在哪里?”
窦桂梅老师追求课堂的深度,她注重举一反三,更注重举三反一。在教学中,窦老师引领学生关注细节,品读细节的内蕴美(围巾的颜色、爸爸妈妈的衣服颜色、图画的颜色)。让学生的情感、品格在语文的教学中得到滋养,得到成长。
……
绘本的最后,学生发现,前面所有的画面都是方形的,最后的一幅图是圆的(画面的中心是狄姆的背影和妈妈的侧影,妈妈的左手搭在狄姆的肩上斜侧着头看着狄姆,狄姆看着伸向远方的铁轨。)
师:书的背后还藏着一个人,书的最后一页,看着画面,你想说什么?
师:从圆你想到什么?
生:也许今后三个人会在一起。
生:会破镜重圆。
生:给人期盼和希望
师:“再看这本书,用什么笔画的?什么色调?”
师:为什么用冷色调?蜡笔画的,说不出来的伤感。
那静静的画面里,我看到了一位母亲和孩子对丈夫和父亲的期盼,泪如泉涌。其实听到这里的时候,我在听着孩子们的回答,心如刀绞,因为下面坐着的肯定有单亲家族的学生。我想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这样的回忆是多么的心酸呀。而在这时,窦老师适时引导了孩子们要学会面对生活中的无奈:没有悲伤也没有眼泪,没有埋怨也没有责备。也许生活不能事事如意顺心,也许希望和现实之间,总会有阻隔,但只要有爱。作者的心、狄姆的心、孩子们的心,听者的心在阅读中融在了一起。
窦老师还告诉学生,文字不是一切的表达: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我很佩服文中狄姆的妈妈,她在书的最后一页才登场,透过狄姆的点点滴滴可以看到,她和焦尼离异后,并没有诋毁曾经的爱人,而是维护焦尼作为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她身上的橙色风衣和焦尼的红围巾首尾呼应,像两盏灯在黑暗中一前一后陪伴着狄姆。
让我以
“课堂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经营的地方,是我们人生修炼的道场。课堂就是一本人生的大书,自己写来大家读,有的章节很精彩,有的段落却模糊。不说什么无怨无悔,不说什么十分满足,只知道赢在课堂,就是赢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