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一种适度的教育方式
一日课间,学生给我读了一则伊索寓言故事,说的是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使戴着斗篷的游客脱掉斗篷。冷风拼命的吹,想吹掉斗篷,结果游客反而把斗篷戴得更紧了。太阳出来了,暖洋洋地照着游客,只一会儿工夫,那位游客就自动地除去了斗篷,坐在树荫下纳凉。 听了故事,不仅想到了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言辞激烈,声色俱厉的批评也许当时见效,但过后学生不但疏远了我们,反而还会继续不停地给我们“找麻烦”;可是委婉温和的适度说服与引导,却能让我们收获一份份惊喜。
就说本学期开学后的一件事吧。李熙,这个头脑灵活,阅读量很大的胖男孩,在写作业上总是偷懒耍滑,学校的作业还都能按时完成,但家庭作业,就时常来个“忘带了”,说是忘带,实则没写。暑假开学后,读书笔记和要做的廉政书签没有交。我从他妈妈那里了解到,假期里他读的课外书不下8本,而且都是大部头的,但总是只读不动笔,读书笔记只写了一张,还不太认真,因此就没有带到学校,廉政书签根本没有做。了解到这些,我没有批评他,抽了点时间,和他平心静气地聊了起来。
我和颜悦色地问他假期里读了几本书,他回答读了三本。我知道他又在耍滑,肯定是怕我让他补读书笔记,故意少说点(我们假期的读书笔记是读一本书写一张)。但我不露声色,又问他都读了哪些书,有什么收获,他回答得有些吞吞吐吐。(尽管读了不少,但总是囫囵吞枣,说的时候肯定不知从何谈起了。)抓住这个机会,我问他:“我知道你读了很多书,而且都是大本书。但你是不是只让书的内容过了一下眼睛,当时过了一下脑子,并没有用心去读,所以,现在让你谈书的内容和自己的收获,就无从说起?”我看着他的眼睛,他有些躲躲闪闪,但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我知道他是有顾虑,怕让他补读书笔记。我拍着他的肩膀说:“放心好了,假期结束了,假期作业也结束了,不让你补读书笔记。”他这才点了点头,并轻轻地“嗯”了一声。我继续刚才的话题往下说:“我们读书,读了就一定有收获不假,但有的人收获就多,有的人收获却少,知道为什么吗?”他摇摇头,说:“不知道。”“简单地说,因为他们阅读的方法不一样。收获多的人总是一边读,一边批批画画,在书上留下自己阅读的痕迹,读完后再回过头来整理自己的批注,并且回顾书的主要内容和自己读后的感受,并且把它及时写下来,这样的收获要远远大于只读不想,只读不记的人。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任主席毛泽东读过的书上,批注的内容有时比书上本来的内容还多呢。你只有一个小毛病,就是手有点懒,如果能把这点改正了,你将是一个非常出色、令大家刮目相看的孩子。你愿意试试吗?”他坚定地点了点头。我故作猛然想起:“对了,你的画画得一定不错,我时常见下课后有很多同学围着看你画画?”他不好意思地笑着点点头。“唉呀,你的画画得好,字又写得非常漂亮,只需要稍稍动动脑筋,多少动动手,一个漂亮的书签就能从你手里诞生了,你竟然没有做书签,有些可惜了。学校可是还要评比的呀!”他的眼里猛地亮了一下,但随即又暗了下来。一定是后悔了!我猜想。“读书笔记就不让你补了。如果有兴趣,你可以做个书签,明天交还不晚。”“那我今天回家就做一个。”他竟然有点迫不及待了。“好,明天等你的书签。来,握手表示相互信任。”也许还从来没有跟人握过手,他还有点扭扭捏捏呢。
不用说,想必大家一定猜到结果了,第一天到校后,他交给我一个非常漂亮的书签,除了有文字,有图画,还粘贴有一层薄薄的软软的皱纹纸。他带给我的惊喜可不只这一个书签,开学后他所有的书写作业都是按时交上,只有一次背诵作业条没带,但我抽查时,他背得非常熟练。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风雨太大,可能会伤害庄稼,而绵绵春雨会点点渗透,使庄稼茁壮成长。对学生,一个轻柔的举动,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榜样力量,一个不露痕迹的暗示引导,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方式正是基于一种对学生的宽容与期待,一种对学生心灵的呵护和关爱。泰戈尔的那句名句说得多好:“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换一种柔和的方式对学生,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震动,从而在无声无息中接受我们的教育,这难道不是一种适度的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方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