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平气和一年级》的日子
近段时间,经常看各位博友的文章,羡慕博友们满腹经纶,写出来的文章耐人细品。我也捧起《心平气和一年级》读起来。薛瑞萍老师深深影响了我。
一、从烦躁走向平和。
现在我教的这个班,是全年级最差的班。一年级刚开学一个月。赵老师(担任三班、四班的数学课)就开始给我反映问题了:“苏,咱班可不行,每次四班三十分钟就能讲完,到咱们班四十分钟都讲不完。让学生开个火车,没一列火车能顺利开到头。”初听到赵老师的话,我深深自责,认为自己能力差,班级管理跟不上,孩子们不听话,以至于赵老师这么说。我下功夫去管班,可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又一个月过去了。到了期中,两个数学老师一商量,四个班统一考试了一次,结果发现三班落在后面的有十几个人,其他三个班几个人。全班总共五十多个人,差的学生和其他班悬殊这么大,累死老师,能赶上吗?接着其他任课教师也开始给我说了:“你们班学生不识号,说什么好像没有听懂,总在发愣。”“真挑不出唱歌好的,总是跑调”(古诗词比赛,准备挑人唱,音乐周老师说的。)辛老师也把我拉到一边,说:“腊香,我给你们上了三节课,你们班学生可是不行,其他班读书、回答问题明显比你们班强,你发现了吗?”……
结果一年级上期考试的时候,我们班远远落在了其他三个班的后面,语文和数学平均分都低了将近5分。看到这一情况,不少教师也建议分班。如果不分班,高年级差距会更大。我曾经找校长几次,校长说什么也不同意分班。
可面对这么大的悬殊,我是人,不是神。我再努力也不可能赶上其他班,心里窝了一肚子的火,动不动就冲学生发火。可学生没有因为我发火而好起来。相反,我生气发火,孩子学习更不用心。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我借来了这本书,薛老师的许多话犹如一股甘甜的泉水,一股清凉的风,让我的火气渐渐熄灭。
要心平气和,要承认差距,要灭掉强求一致,必将导致两败俱伤的控制欲;山高水低,各随其能——各随其性。
靠天收吧,让他们投身于学校生活的洪流,高高兴兴地跟着混吧。顺势而行,能走多远走多远。心急火燎,怒气冲冲地抓,只能使他们对功课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走向愿望的反面。
要承认差异,辅导弱孩子,以不伤害他对学习的信心为前提。以沮丧和自卑厌倦为代价的“今日终于懂得”,其实是竭泽而渔。能含糊的尽量含糊,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让以任何方式告诉他:你是不行的。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人生命定了是有欠缺的,谁保证你付出就一定都有回报?
读着薛老师的这些话,好像遇到了知音,知己一般,薛老师的要承认差异的话说到了我的心坎里了,让我感到些许安慰。我心头的火气也被浇灭了。我从心里叮嘱自己:认真做着,问心无愧。
我不再盯着差生,而是找孩子们的优点,表扬优点,还把学生优秀的地方写到博文里。挑选优秀的读写绘,写了博文《“我眼中的春天”》《天使之笔》《了不起的“小大人”》《快乐六一》等。孩子们读写绘越来越用心了。随之他们的表现也越来越优秀,以孩子们的出色表现为题材,又写了几篇博文《有趣的语言》《老师为你自豪》《我被快乐包围了》《一件小事》《“法官”快失业了》等。
当我改变了思维,换了角度之后,竟然发现孩子们有好多优秀的地方。课堂上,我高兴地说着孩子们的优点,学生也快乐起来,更优秀了……由恶性循环转为了良性循环。课堂回答问题出色了,读写绘好的学生越来越多了,祁宣玮领着几个人总是把窗户擦得干干净净,李敏领着几个人管理图书,范玉尧、薛正阳坚持开窗,关窗……
我将牢记第斯多惠说的:“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平心静气对待学生吧!
二、从浮躁到静心
以前总为自己不读书找理由。有点空闲时间,拿着书怎么也读不进。坐在床上看书,要不了三分钟就睁不开眼了,好像看书是催眠。
当读着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很真实,原汁原味。
请看下面内容,你就明白了。
下班前,照例和小安聊天。我告诉她:虽然校长说课很平和,可是我自己知道,这两天的状态还是急躁了些。声音不由自主就大了,呵斥次数多了,一两个特别慢的和不知道听讲的孩子,我还拧了他们——这是纯属泄愤的不理智行为。刚开学,他们能自己玩,不扰人就很不错了,以后复习的日子长着呢,他们大可以跟着混的。要不,就该给他们配一个安静又有能力提供帮助的好学生,怎么都比我的穷凶极恶要有效果得多,也美观得多,如果有另一只眼,真不敢看自己当时的丑陋与凶恶。
凭什么要求所有小孩子都聚精会神跟着我学枯燥的aoe?这怎么可能?是我白痴还是他们白痴?明天一上班,你就提醒我:不要着急,不要生气。要微笑,要温和。训斥的次数多了,就没有效果了。教学和班级就会陷入弹药补给的狼狈状态,最后山穷水尽、弹尽粮绝、焦头烂额又不得善果的——必定是这个愚蠢的教师。
看着这些话,好像薛老师进到我们班,在我们中间,写我们的事一样;看着这些话好像我在和同事一起聊学生一样。既消除了教学中的烦恼,又接受了新的观点,善待学生,心平气和。
喜欢这本书,爱读这本书,没有了浮躁,静静地和薛老师交流着。课堂上的我也渐渐心平气和了。
三、从支差到鼓励学生阅读
薛老师对学生阅读的重视,让我惊讶,佩服。
从一年级开始,薛老师竟能坚持一周给家长一封信,唤醒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这需要教师用心了解上周的信对家长的影响;需要教师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言辞恳切才能打动家长;需要教师的恒心。看到这些,怎能不让人佩服?想想自己做的,真有些惭愧。领导要检查读书情况了,赶紧让学生读,不检查,就又放到一边,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再也不能这样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想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解决的问题越多,他就越应当读书。
只要他们上了“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 的路子,别说语文,所有功课的学习都将如同远航的帆船,拥有了持久强劲的顺风。
与其补课,不如让他多读课外书,疏通思维的通道,也许会好些。
崔睿禾、薛云飞、徐东方等,读书很少,没有读书的习惯,有时他们听不懂老师讲课的内容……最典型的不知水面什么意思?放假前测试一次,(主要看孩子们课外知识积累),薛云飞等考三四十分。我把薛云飞叫过来补错题。薛云飞说:“老师,我不懂什么意思。”我一看,是“这段话出自文章《 》”。这么简单的话,孩子都读不懂,怎能做对?看到这些,深深感到学生理解能力差,要想转变,要听薛老师和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让孩子们读书。
我给孩子们讲《秘密花园》,让武帅彤和李敏等给大家讲故事,想办法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鼓励学生阅读。课堂上讲的毕竟太少,要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
四、从我用心到引导家长参与
我总认为学生送到学校,教师尽心抓,少给家长提要求,让家长烦。看了这本书,我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要尽可能发动家长参与到教育学生的行列中。薛老师给家长的二十一封信给我鼓了气,薛老师书中的这些话,坚定了我的信心。
这些事情,如果让我一个人来做,这些孩子如果让我一个人来拉——我是累死也做不好的。教育是以心感动心,以火点燃火的情感事业,当大家都动起来,群策群力了。这个集体才叫厉害呢!
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些问题》
一个班级里,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家长之间的竞争;品行的、教养的、学识的、遗传的竞争。所以,如果希望孩子好,那就先成为好爸爸、好妈妈,那就从现在做起……和孩子一道,安静地看书。
对教师而言,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存在于家长中。
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优秀,愿意为孩子付出。老师把理讲明,家长是很愿意跟的。武帅彤的妈妈来到学校,向我讨教,我让她看了看秦铭霞家长怎样做,从那次之后,比秦铭霞家长还负责,班里就数武帅彤的博文最好;申佳棋的妈妈,听了我的建议,(博文《孩子因你而精彩》写的就是申佳棋的妈妈)孩子明显进步了。郭豫的爸爸一直陪着孩子读书,从一年级下半学期开始,郭豫坚持天天写日记,爸爸写评语。……
放假前我就在心里酝酿着放假怎样引导孩子读书,怎样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刚考过试,我就给家长写了《和孩子一起读书吧》这封信。有几个家长马上行动起来了。我接着又写了第二封信,告诉家长家庭教育的重要。4号去学校时,有二十几个孩子把这几天的读书情况交给了我。最好的是武帅彤和崔学诚。昨天,范玉尧、马晨洋、赵磊、黄莹、范颢宇、武帅彤、申佳棋也开始写博文了,队伍在壮大。假期中继续督促吧!真心希望家长能够重视起来,和孩子一起读书。
让我们以薛老师的话结尾吧。
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对待孩子。让我们慢慢来吧。我们原本用一生的时间来爱孩子的——不是吗?方式过急的时候,只能让孩子惧怕学习。还可能铸成一生难以追悔的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