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
——参加第十届亲近母语论坛杂感(一)
题记:
千里奔波,夜以继日——只为与尺码相同的人一起享受三天的阅读盛宴。
一、 讲座篇
这是第二次坐进亲近母语的大讲堂。
心潮澎湃。泪光闪闪。
台湾
一声长叹。
会场上,不少人因为
一朵朵苔花盛开,可不可以换来春色满园?10%。
心平基金会秘书长伍松说:“就算在最黑暗的屋子里,在最僵化的体系中,也一定会有寻找光明的人。我们不知道他们有多少,也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们能够找到他们,给他们以支持和鼓励,他们会坚守教育真理,并不断自我成长,他们会成为榜样和传奇,从而去影响、点燃和改变更多的同路者,并且把这些同路者吸引到自下而上的教育变革中来,这就是我理解的点灯人。”
点灯人也好,绿光芒也罢,总觉得有些高大尚。我辈平凡,还是做朵小小的苔花吧——
小如米粒,也学着牡丹开放,让春光透进黑暗的屋子……
二、
课堂篇
听了七堂课。
朱爱朝和岳乃红的课,感觉很相似。特别重视范读和学生朗读的指导,老师的声音甜美、温柔。爱朝这样解读她的课堂设计理念:
一、与文字产生声音的连接。对于具有陌生感的文字,教师的领读是教师用自己的精神能量,和孩子们一起去消融与文字最初接触的那一层冰,然后用声音呈现文字,将文字当中所隐藏的情感用声音呈现出来,疏通难理解的字词,让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流畅地出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二、与文字产生生命的连接。一个人通过阅读诗歌来展示他的内在,另一人是通过读一个作品,把他自己同样深邃的内在与诗歌的作者相遇。现在说的是诗歌,其实所有的文学作品皆如此。孩子们用声音呈现文字的过程,其实他们与
可能是个人原因,我不太习惯这种课型。老师的话太多,孩子们真正进入文本进行体验太少——那么在课上的产生的连接也好,感悟也罢,融入孩子生命的有多少?课堂上,老师很是语重心长,孩子们状态还是稍显懒洋洋。
刘颖、余耀的课中规中矩。巧妙运用不同的排序方式,让学生慢慢体悟古文的句读,是余耀《孟子》一课的亮点,而让学生猜事情是真是假,然后再出示文章的结尾也为
最喜欢的,是
在听课其间,和刘倩一边听一边点评。说上课的老师,也说上课的孩子。总体感觉,南京御道街小学的孩子有点“板”,与2012年杭州天长小学的学生差距不小。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课堂上那些思维敏捷、活跃可爱的小天使们自信、阳光的声音——我补充……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认为他是对的……
“上课了,请大家看着我。”
“上课的时候我们要集体交流,要是有人说话的时候,大家最好就看着他,这样交流起来就很有意思。”
“在读童话之前,请大家先看两幅画,好不好?你们要表现得兴奋一点。”
从细微处要求,关注学生习惯培养。幽默风趣、坦率真诚的教风不仅赢得听课老师们的阵阵笑声,更让孩子们在轻松自在中完成课文的学习。三篇课文,一详两略,有侧重有指导有练习。淡淡的伤感、好玩生动、先冷后暖,风格各异,然而文字都如丰子凯的漫画般简洁、天然、无修饰——不同又相同。
再说说台湾
这是一节选自台湾语文课本的文章,《两只手套》。课堂形式是“文学圈”模式。
听课前,对于文学圈我一无所知,听课后,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老师没有饱含深情的范读,没有条分缕析的解读,自然而然中,孩子们居然放开拘束,想象、思考、表述……以至于下课了还沉浸其中,难以抽离。
为什么会是这样?
没有听到煽情的语言,只有这样的话语:
“为什么不叫一双手套?猜猜看。思考时外面很安静,其实心里很忙的。”
“请同学们分组,两个人或者三个人一组,互相谈谈自己的想法。需要注意的是,首先大家要互相看着对方,并且互相微笑一下,别人在说的时候,你要注视他,如果有不懂的,你可以皱一下眉头,态度非常重要。”
“你觉得会怎么发展?你觉得故事接下来会怎么发展?用写的也可以,就一分钟。我们要练习自己想,先不要听到别人的想法。”
……
表面安静,内心忙碌,这叫思考。交流时注视对方,这叫尊重。自己先想,不要听别人的想法,这叫独立。
仅仅是懂得了一篇课文吗?
当然不是。
长叹一口气,来说说最后一节课。
李庆明的儿童哲学课《蒙昧》。
一开课,我和刘倩的共同感觉——不适合孩子。太概念化了!然后呢,例子、数据、讨论、分析,再然后,照片,再然后,视频。
犹太人被纳粹逼进毒气室的视频……
惊住的孩子,淡定的教师——刘倩的眼泪夺眶而出,失声道:“不可以这样对孩子!”我双手发麻,冷汗森森。
周围人不理解——至于吗?不是很精彩很深刻吗?你们不觉得孩子们感受到了纳粹者的冷酷犹太人的可怜吗?
刘倩在南京总结中引用
她说,讲述灾难,面对生命时教师的冷静淡然从容,华德福、佛家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还是儒家的一体同仁都不能接受。
我赞同!
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三个问题中,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谁来教。修炼自己,成长自我,让那个站在孩子们面前的我们,真正是个“以儿童为本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