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过程,利用结果
——正确面对考试成绩
周末,正在家中给儿子听写生字,忽然一阵急促的“笃笃笃”敲门声打断了我们。开门一看,是楼下的时时,只见他满脸的恐慌和不安。
“阿姨,我能不能在你们家里写作业啊?”还没等我询问来由,时时说话了。
“当然可以!”虽然我还没有整明白原因,但是看着孩子叫我怎能拒绝。
两个孩子十分有序的各自书写自己的作业,整个上午都充满了安静祥和的局面。
“笃笃笃”,又是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还没等我去开门,时时却紧张的把书房的门关上了。打开门一看,是时时妈!原来,时时这次的期中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时时怯于妈妈的责备,所以一大早就趁妈妈做早饭的空挡跑到我家来了。
“大姐,你看,这孩子又不是笨,怎么总是一考试就考得一塌糊涂呢?叫我怎能不上火?真是恨铁不成钢啊!”时时妈一脸的无奈。
“一次两次的成绩不能代表什么,也许下次就能考好!”
“下次?多少个下次了?不行,这次我非得让他给我个交代。”眼看时时妈又激动起来,我连忙制止了。
“呵呵,你怎么这么冲动,不知道冲动是魔鬼吗?!”
孩子的成绩是一个最为敏感的话题,它的每一次微小的变化似乎都会牵动着一系列相关人的反应:老师的评价、同学的态度、父母的心情,孩子的情绪。考的理想了,个个喜笑颜开;考得不理想,就像是引来了洪水猛兽:父母失望的心情鲜明的写在脸上、孩子的心沉重的提不起来……考试,就是检查孩子一定时期的学习总结,能否找到一种积极地认识,平复一下考试带来的一系列的震荡,让一次次考试不再像是经历着一场场战争呢?所以,必须端正对待考试的态度!
曾经在《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上读到:美国学生关注最多的是过程!总结一下,作为家长的我们,最多注重的则是结果。区别就在于:关注过程的,会把一次次考试当成是检查自己学习疏漏的有利工具;注重过程的,就会象赌博一样,把所有的赌注都压在考试上,每一次考试的细微变化都会紧紧的牵动着每一个相关人的神经。两种不同的态度就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注重过程的,学会了学习,培养了探究的精神,对学习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注重结果的,厌恶学习,把学习当成了负担。所以,我们要改变对待考试的态度:注重过程,利用结果!
其实,这次的期中考试,我儿子的考试成绩也没有达到他自己的目标,面对失望的分数,作家长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我想应该无外乎以下几种情形——
情形一:这么少?第一名考多少分?还有谁比你多?你怎能么就不能考100分?
可以想象孩子的表情,又是“成绩”和“结果”惹的祸!
情形二:虽然也是九十多分,但也不值得高兴,有本事你也考第一名!
唉,即便不是100分,不是第一名,那也是努力的结果,不是吗?
情形三:考了这样的分数,这次就算了,但要争取下次考100分!
这100分像大山一样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孩子那满心盼望得到的肯定就这样一下子破灭了。
情形四:没关系,这次比上次的成绩有进步,等试卷发下后要总结一下,看看自己到底哪些地方出了错,我们要把这些错题抄到错题本上,然后再做一遍,这样就能更好地掌握了。
与其望“分”兴叹,不如让我们带着孩子把日光转向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增加学习的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注重学习的过程,看到自己进步的脚印,就是注重孩子在学习中知识是否理解、思路是否正确、回答问题是否有条理等等,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地方,即使偶有考不好的现象,也要把这次考试当成是对自己一次难得的检验,及时的查漏补缺,还会担心成绩吗?有时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往往总是借“马虎、粗心”给自己找理由,其实平时不端正学习态度,考试时怎能做到认真细心呢?所以我们要正视自己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因为每一次考试出现的问题,都是自己平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分数”和“成绩”、“过程”与“结果”,如果家长就只是着眼于每次考试得了多少分,而没有培养起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那么“优秀成绩”注定只是一时的梦幻彩虹。因为从小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其结果往往是败坏了学习胃口,束缚限制了孩子的视野和能力,使他们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成绩当然会越来越差了。
要使考试成为孩子成功的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考试观——考试没有什么大不了,它只是帮助我们检查这段时间自己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而已(我经常这样对儿子如是说)。通过考试,可以检查出自己学习的努力程度是否足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就可以有效的调节学习过程,使学习保持不断进步的势头。
最后,我要对时时妈说: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努力创造一种和谐、宽松的环境,努力做到宽容、理解和信任孩子,这样,孩子才会信任、依赖我们,才会向我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将我们当作知心朋友,主动说明失误的原因,从而努力改正缺点。我们要坚信孩子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耐心教育下,一定会慢慢学会正确学习的方法,减少错误和过失。衷心祝愿时时更健康更自信地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