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位好友的博客中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将感恩进行到底》http://q.xxt.cn/singleq/recarticledetail.action?cid=10019591&artId=669687&id=733293。她本就是一个情感细腻的人,一个很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人。看了这篇文章,也使我从昨天的“圣诞节”疑惑中豁然明亮起来。
“圣诞节”的内涵是非常好的。依据我个人的理解,平安夜有些类似与我们的年三十,是一个家庭团聚和喜庆的日子,西方圣诞在宗教背景之外,更多的寄托了如中国春节一般的团圆的情怀!无论多远的距离,很多在外的人都要在平安夜回到家中团聚,和谐、团圆、宁静是这个节日的基调。
那么12月25日,应该类似于我们的大年初一了,互相祝福,以便新的一年的开启。他们互相赠送圣诞礼物,类似与咱们的串亲戚,互相走动,以次来表达对亲朋好友一年来的感谢。
此外,圣诞节激发了许多虚构的圣诞故事,内容通常是触动心灵的关于圣诞奇迹的故事。他们中的一些已经变得非常有名并且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故事已经被作为圣诞传统流传至今。圣诞老人赶着驯鹿,拉着装满玩具和礼物的雪橇挨家挨户给每个孩子送礼物的快乐老精灵的形象已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小学课本上有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平安夜赤脚走在覆着白雪的街道上,徒劳的试图去卖出她的火柴……
对于孩子而言,没有童话的童年是悲哀的,没有童话的人生是苍白的。圣诞节用神话般的偶像人物,来构筑孩子心中的精神信仰,给了他们一个神秘的童话世界。
然而曾经富于精神内涵的节日,已经被更多的商业之手操纵。工业社会、商业社会压抑过后的狂欢成了这些节日最终的本质。在中国,因为本身文化的差异,圣诞节基本没有宗教的含义,更没有家庭团圆的寄托,基本就是一种压抑后放松,或者狂欢,而且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夜晚。
在这样的情形下,好好的补上这一课,也许才是消除这种圣诞喧哗症的根本。作为教师,我们不正是这补课的最佳人选吗?
首先,利用下午的作文课给学生讲了圣诞节的真正内涵,其次,发了一份“平安夜的祝福”调查表。格式如下:1、祝福对象:……2、祝福前的心理:……3、祝福过程实录:……4、祝福后的感言:……让学生在行动后再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写。最后,完成一篇与圣诞节有关的作文,题目自拟。有:1、2008年的平安夜 2、假如我有一颗平安果…… 3、爱要让她(他)知道。等等。
经过一系列的活动以后,学生就不会仅仅以为“圣诞节”就是“狂欢节”,就是“拆礼物节”,就是第二个“情人节”,更多的理解是“感恩节”,更重的成分是对父母进行感谢和回报。节日的积极面更大程度的被学生接受,阴暗面自然而然的就会减少。
四两拨千斤,变堵为疏。即不扫孩子们的兴,维护了他们的节日积极性,又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起到引导作用。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