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宋濂比较谈谈我的求学经历
——学《送东阳马生序》之后
前言:这次比较,有些同学同意宋濂的做法,也有些同学持不同意见。我们不反对求同存异,只希望在比较重,让同学们对自己有一个清楚而准确的认识,去思考自己以后的行为。
昔日,宋濂从小就爱学习。今日,我们哭着嚷着不踏入幼儿园的大门。
昔日,宋濂忍受着巨寒的天气,亲笔把借的书抄录下来。今日,我们倚在暖气片上,疏懒的看着漫画。
昔日,宋濂视时间为生命,“不敢稍逾越”。今日,我们视时间为粪土,守时观念早如过眼云烟,被抛掷脑后。
昔日,宋濂遍观群书,今日,我们独钟漫画。
昔日,宋濂但有“无硕师名人与游”,今日我们拒老师于千里之外。
昔日,宋濂立侍老师左右,“俯首倾耳以请”。今日,老师立于我们左右,俯身倾耳以求。
如今,教育事业改革换貌了,可昔日对老师的尊敬与仰慕哪去了?昔日,老师是圣贤,可如今,老师叫“教员”,是职业,是谋生的手段,是为完成任务而服务。
——王丽丝
显然,我与宋濂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自然有许多不同,我们之间若要相比,肯定有许多事是不具备可比性的。但我们之间有一点是共同的,我们都是在学习。宋濂家境贫寒,没有条件,便给自己寻找,创造条件,他勤奋、刻苦。我有足够的条件,却没有他那样的态度。所以,当你没有一个东西的时候,内心就有强烈的欲望;而得到的人,却不懂珍惜。
——宋夙夙
读了宋濂小时候求学经历,我觉得我不如宋濂,首先宋濂对于学习的精神可贵“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宋濂喜欢读书,为了经常能读书,把书抄了一遍。而我们为了学习除了被罚以外谁都不愿抄书。老师经常拿《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的抄写来制我们,一听到这儿,上课纪律好了,而且作业也完成了,都不愿意去抄课文,而一本书不比这两篇课文多吗?宋濂他不知手写了多少本书了!
其次,宋濂的态度好。为了求学,他要看老师的脸色,还要服侍老师,但宋濂为了学习,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而我们学习总抱怨、作业多 、考试多。
第三品质好。宋濂家贫穷,买不起,穿不上好衣服,但他并没有被贫穷打倒,依然辛苦地求学。冬天,墨水都结冰了,而他还在抄书。这应该就是黔娄的妻子说的“不戚戚于贫贱了”。而我们在寒冷的冬天谁会像宋濂一样去学习呢?我们真的不如宋濂。
——常皓翔
记得在蛮小的时候,妈妈就给我讲了学习的好处,例如,可以买好多的好吃的,于是,我曾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而宋濂属无师自通,自幼即嗜学。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学习的兴趣大打折扣,不必说,因为太难了呗,而宋濂却兴味盎然的越学越精。在学习用具方面,我的条件当然比他好的多,老师也不是“未尝稍降其色”,唯一和宋濂有点儿相似的地方,即是我也不是很在乎穿衣的名贵。对比之下实在是有点惭愧。
——万宪文
宋濂的求学路何其之艰辛,我们经常抱怨作业多,压力重,学习苦但遇到宋濂也就只是小巫见大巫了,他心甘情愿抄书对于我那实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为了讨教问题可以到百里之外,我则百十步都不想走,他虚心求教;我呢则怕问。所以他是大文学家,我则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杨超
与宋濂比较我的求学经历,我的就显得幸福的多。首先,不用担心没有书可以读,而是该烦恼是看漫画还是小说,在大冬天不用担心冷,因为家人中有空调;也不用怕砚台冻上,因为我用的是圆珠笔。更不用担心没老师,现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法;他“缊袍敝衣”,而我一有不顺就立刻扔了,差别还真是多啊。
——查敏讷
和宋濂一比,我简直太幸福了。书,不至于买不起,虽有时也借书看,但从不抄书。冬天,虽天大寒,但有暖气,不至于手指不可屈伸。
——许珂薇
宋濂小时候家贫,买不到书,只好借书去抄。我家的书堆了一柜,看过的没几本。长大后,宋濂为了求学走远路,冒着寒风,我的学校离家很近,刮风下雨有人送。宋濂吃住艰苦,食不饱,力不足,怎会有精力好好学习呢?但人家照样成功。我一回家就有丰盛可口的饭菜,有时还不想吃。宋濂嗜学,投身其中,从不理会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会注意环境的影响,我们把学习当任务,支差应付,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为自己辩解,这就是差距吧!
——展硕
宋濂用自己的决心、耐心和恒心艰苦不懈的求学,虽然不比他人富贵,但很快乐。而现代学生
——寇闵治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我的求学经历似乎可以代表众多学子的求学经历。
我与宋濂求学经历的不同,归根结底在于所处时代的不同。现代的科技化,电子化,智能化,上网一搜就可以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不必像宋濂需要借书,更不需要抄了,因为有复印机,打印机,轻轻一点,简单快捷,比起笔墨纸砚的耗时耗力,当然成了我们的首选。可是,我们却不知道那纸上印的是什么,该如何运用。我们拥有的是一张纸,而不是纸上的知识。
我们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我们呵护有加,一日三餐,美味营养;衣服鞋帽,样样俱新。如果哪样不合意,大可扔去了。宋濂破衣烂衫食不饱,处在光彩照人的书生间,不仅不妒不卑,还能快乐自信,换做我,大概要躲在家里,怨天尤人。
对于学习,宋濂“忍”。面对老师的斥咄,“不出一言以复”。反观我们,哪个不是要个性,要面子,别说试来试的教训了,就是老师讲一句话,也能找出十条反对理由。对于我,老师正确客观的教育可以接受,而违背事实的则要提出质疑,我认为,这样对自己
总之,当年宋濂的很多做法我们很难做到,在宋濂的眼中,我们也不可理喻,那就谁也不要改变谁了。
——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