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模仿走向师生的默契
(一)
今天上午,我的三节课,其中两节用来学习了《识字7》。第一节课学习内容,孩子们都很激动,我没有对课文的拍手歌做什么解释和说明,提前已经让孩子们把课文背下来了。我只问了一个问题,这些都是写什么的。孩子们都不屑一顾的说:不就是保护动物嘛。
那我还说啥?这些话题,电视上比我说得还多。
让孩子们背一下吧,他们自己就拍起手来了。干脆就拍吧。
拍完了,我说,谁来比着写一个?好像大家都没准备好。
只有徐恒轩怯怯的举手了。
我叫起来他,站着。来,一边拍一边编吧。
在这样玩的过程中,许多孩子渐渐参与进来,他们也跟着编。
于是,接下来一首拍手歌,就这样诞生了——
你拍一,我拍一,
咱俩一对好兄弟。
你拍二,我拍二,
周末在家写大字。
你拍三,我拍三,
我们一起去爬山。
你拍四,我拍四,
我们一起做好事。
你拍五,我拍五,
在家我爱做家务。
你拍六,我拍六,
周末一家去郊游。
你拍七,我拍七,
学会孔融会让梨。
你拍八,我拍八,
放学赶快要回家。
你拍九,我拍九,
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拍十,我拍十,
高高兴兴过日子。
我们一起创作的这首拍手歌,让孩子们兴奋地不得了,整整拍了一节课,练会为止。
(二)
第二节课,我带着大家写字。
马齐飞是个最快但说话很慢的孩子,经常因为上课约束不了自己而坐在讲台桌旁,他很爱发言,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而且学习成绩很好,效率很高。同样的还有一个李佳炜,他俩都一样。特别惹老师喜欢。
我在指导的过程中,就连那个年级成绩最低的陈子恒,总是冷不丁的会冒出一句:“描红,一个字。”
起初,我并不在意,可是,这次,马齐飞和李佳炜参与进来了,他们添加了两句:“来,看下一个字。”“写完描红,再写两个字。”
我笑了,笑得我忍不住把大家都逗笑了。
为什么?
因为,这是我指导写字的步骤。孩子们见我一笑,就知道,这俩孩子在模仿我说话呢。他们呼啦一大片,全都跟着起哄了。把我上课指导写字的步骤都背得清清楚楚。什么“写好后举起手”啦,“接下来,我们看下一个”啦,“写字一定要坐姿端正”啦……
而且那个蔡睿瞳还能变着花样的把我故意变换的一些词给整出来。
我看到这一幕,干脆,让孩子上讲台,来指导一个字。该写“猫”这个字了,把李佳炜叫上讲台,他只学会了几个口头语,还不会写字。那就把王诗淑叫上来。王诗淑边写边指导,结果,字写得不太好。大家就都纷纷说,这不像。
我就让他们俩和马齐飞一起来指导。有人说步骤,有人板书。总算把一个字写完了。下面的同学开始接话。我插了一句,说,大家都知道了,做好就是了,不用老是再重复。
一节课,这样的指导,不是只为了好玩,目的有三:其一,让孩子们亲近老师,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了解老师的要求;其二,让孩子们模仿老师,培养他们日后自己会上课,会指导的习惯;其三,让孩子们无形中接受某些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培养更大的兴趣。
说着,我就把话题引申了。我说,每当我要说什么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你是不是都能做到呢?比如早上一进教室,我会提醒大家“看谁坐姿端正,在认真背书”,上课前“看谁没有做好准备,不知道保持教室安静”等等。
没想到,接下来的效果奇好。
教育,就在这样的模仿中,走向了更深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