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学”的问题探索
有朋友找到我,和我聊天的时候谈到我对“国学”的喜欢。我一听,就吓了一跳,我什么时候对国学开始喜欢了?于是就留意了关于这个词语的使用。
易中天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记者说他在“国学”方面的建树还是比较高的,问他有什么感想。易先生一听,他并没有回答,而是反问了一句:“你知道什么是国学么?”是啊,还是先弄清楚“国学”是什么再问吧。
易先生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很有理智,很清醒的,不容易被名利冲昏头脑的人,是一个面对媒体有自己独到的反问方式来逃避的名嘴。他有时候可以被称为老奸巨猾,但是面对这样的时代,媒体的炒作,很多人无奈,不知不觉得就会陷入文字的纠纷之中。易先生还是能够容易脱身的。但是就这个问题,我觉得,他还是回答的很好的。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很多人思考。
我是一个年轻人,无非喜欢阅读几篇古文,说得几句文话罢了,最多可以说对传统文化的皮毛有所喜好,怎敢说对“国学”有所研究。易先生已经是个名人了,是一个在研究方面很有见解的人,他的高傲和犀利还有辛辣是我们熟知,就这个问题,他也不得不谦虚的说了实话,自己也不敢担当这样的指责。何况我这样的一个“孩童”呢?
记得前些年,季羡林老先生被有关的人称为“国学大师”,很多人尚且还不同意,说是因为别人都死了,就剩下他了,只好给了他,否则我们的“国学”就消失了。我们暂且不说别人怎么看,就季先生自己也多次提出不接受这样的称号。是谦虚么?还是做作?我想,只有到了他那样的年龄才会更清楚“国学”应该是个什么东西。季老先生尚且不敢接受这样的称号,与他老人家相比,我恐怕在研究和兴趣方面连九牛之一毛都不及呢。
为了将问题能够弄明白,我自己也不得不学习查找了一些关于“国学”的问题进行学习和了解。究竟什么是“国学”?
通过查找资料发现:“国学”一词在《辞海》中有两个解释: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西周设于玩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学校。后一种解释很多典籍中也有记载:《周礼》中有“乐师掌国学之政”。我想,作为学校的解释我们不在讨论的问题之列了。
随着中央电视台的某个栏目的制作,的确将某些关于传统文化的东西进行了新时期的解读和宣传,已经连续好多年在各种市场上出现了古典名著书籍和几个口才还可以的人的解读的书卖的还不错,他们所谓的心得,在经济领域和对这些古典的促销上的确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不少媒体就炒作说兴起了什么“国学热”。就连易先生这样睿智的人都没有顺坡下驴的自夸,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样的一个问题?恐怕各种正面的回答只能说明我们的无知和浅薄。
说到“国学”的含义,我们一般可以这样理解:就是指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历史中积淀下来的优秀的有价值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和主流的文化群。但是至今我们也没有见到什么权威人士的定论,究竟“国学”指的是什么。但是我们就从这个现象中可以看到,“国学”的范围之光和蕴意之深了。我们可以说“国学”就是“孔孟墨老庄孙子”,“国学”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国学”就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就是所有和我们现在形成的一切道德观念和文化有关的东西。
有人提出,我们“固有的学术文化”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外来的东西算不算?比如“德先生和赛先生”“西学东渐”“马列主义”?如果不算,那么古代的佛教禅宗算不算?当然算,可是为什么后来的不算?那么鲁迅、胡适、毛泽东又算不算?这是我们固有的啊?
之所以没有对“国学”有个确定的定义,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看,你可以问我什么是不是“国学”,我可以告诉你。比如,你问“王阳明、朱熹、程朱理学算不算国学”,我肯定回答“当然是”。但是,你问我“国学”都包括哪些,恐怕没有人能够说清楚。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就像有人举例子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一样。中华民族也不单单是一个民族,不是一个单一的信仰,更不是一个祖先。所以“国学”也不是一个单一的学术概念,不是一个单一的学问领域,更不是一个单一的观念,或者某一个学者。
有了这样的一次巡礼,我发现了自己的头脑应该知道它远远还有差距,更是不敢面对这样大的一些帽子。在这一次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两句话,觉得很好,作为我的收获吧。
“国人如水,水无形而质不变。任山川之起伏,地势之高低,时而为滚滚江河,时而作涓涓细流。藏百米地下,则为甘泉;积千里旷野,则成湖泊。有力器可断金刚,而无利器可断流水。
国学如盆,水形易散,有盆盛之,人心易散,国学凝之。于是,千年来的国人,身易碎,而魂不灭,形易散,而神仍在,此之大功劳者,舍国学其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