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强大才是幸福生活的保证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以前,爱国总不知道该怎样表达。总觉得很抽象。总觉得我一个小人物,哪有力量去爱国。国家的强盛与我关系有多大。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越来越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才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保证。什么小康生活、什么自由平等、什么风花雪月,没有祖国的强大,祖国的繁荣,尤其是对你我小人物,平民百姓而言,都是梦想。如今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总觉得有几个钱就了不起,拥有金钱的同时,也丢失了很多。这种感觉,在读过《追风筝的人》之后尤其强烈。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描述了一个富家少爷和自家同龄男仆的故事。两个年龄相仿的少年,因为身份不同,造成最后命运的不同。阿米尔是一个血统高贵的富家少爷,哈桑是他家男仆的儿子。因为阿米尔的父亲对哈桑的过分关照,使得小少爷心生嫉妒,想出恶毒办法逼走哈桑父子。他的内心也受到谴责。为了赎罪,得知哈桑已死,哈桑儿子在福利院寄养。他冒着生命危险,在阿富汗陷于一片混乱之时,从美国回到自己的国家,救出哈桑的儿子,作为自己的养子带回美国抚养。主人公在国家命运多舛的背景下,即使是富人,也难逃厄运。小人物就更不用说,命如蝼蚁。什么尊严、自由,都是奢侈之谈。
其中对他父亲的描述尤其令我感动。阿米尔的父亲在阿富汗是一个敢说敢做敢担当的上层人物,他很会做生意,赚了很多钱,为帮助贫苦的人,他建造了一些福利院。受到人们的尊敬。在战争爆发后,他果断收拾家当,带着仅有的亲人—宝贝儿子逃亡美国。在逃亡途中,看到盘查的俄罗斯士兵要欺负逃难的妇女,他宁可丢掉性命,也要维持正义。年少不懂事的阿米尔第一次觉得父亲是那样的高大。一个在自己国家生活在上层阶级的“老爷”,到美国之后,先住帐篷,再安顿在贫民区。他没有像其他的阿富汗“老爷”一样死要面子,而是先给别人打工,挣得一点小钱,再回购废品,整理后再卖给贫民。从而赚取一点差价。就这样,他用微薄的收入供养儿子读大学。活得很有尊严。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境遇中,加上打工劳累患上不治之症,在病危之时,他做出最后一件让自己心安的事情,给自己的儿子举办了一个还算体面的婚礼。作为一个父亲,他可谓尽心尽力,作为一名阿富汗人,他誓死捍卫国家的尊严。他是熟知他的阿富汗人心目中的英雄。悲剧就是你看到一个英雄不再意气风发,而是垂垂暮年,去盔卸甲后的苍凉。悲剧还是看到本该有生命中的美好,而被毁坏的残忍。而这一切,都因为发动的那场战争。
掩卷深思,我生活在这么安定富足的国家,凭劳动就可获取生存的价值。积极向上就可感受生命的阳光。还有什么不满足呢?小时候,看电影中的英雄人物,为什么受到严刑逼问,也不出卖自己的组织,现在才懂得:因为他们深知自由可贵,祖国的独立就需要有人用生命换来。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我才明白,像钱学森、邓稼先等莘莘学子为何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不怕苦,不怕累,建设自己还很贫穷的国家。因为他们深知祖国强大了,自己才活的有尊严。
做好自己能做的每一件事,就是爱国。给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也是爱国。教育好我的学生,对他们进行爱国教育,让他们也埋下爱国的种子,也是爱国。原来,我能为我的国家做很多事情!
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