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活中的“别”字放长假
读了虎子妈妈的《给孩子天天的快乐》,在感叹之余,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与孩子之间的一次交流,那种心灵震撼和受到了敲击,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那是去年九月中旬的一个晚上,晚饭后,孩子休息了一会儿,自觉地回到房间里做起作业来,我也很快结束了厨房里锅碗瓢盆交响曲的演奏,随手拿起一本杂志,静静地边看书边陪伴着孩子。
半个小时刚刚过去,孩子便高兴地对我说:“妈妈,我作业都做完了,也都检查过了,你签字吧。”
这怎么可能呢,开学之后的这段时间,孩子的作业质量虽然较高,但速度似乎一直有点慢,象今天晚上的作业量,平时至少需要一个多小时,时不时还要我不停地提醒他,今天怎么会这么快呢!带着疑问,我一一查看了孩子的三门作业,作业认真,字迹工整,没有任何错漏的地方。
“儿子今天表现很棒呀,做作业的速度怎么这么快呀?”我十分惊奇地问到。
“今天心情好呗!”儿子也随口答到。
“那今天一定有啥开心的事吧!”我追问道。
“没有呀!”
“那为什么心情好呀?”
“因为因为……”儿子回避着我的目光,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还有啥话不能给妈妈说的呀”我见状鼓励儿子说。
儿子低头想了想,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妈妈,我能不能给你和爸爸提个建议呀?”
“当然可以呀,什么建议,说来妈妈听听。”
“你和你爸爸能不能少说一些别这样、别那样的。”
“别这样、别那样?”我诧异地问到。
“就是我做作业时,你们说的‘别马虎’、‘别磨蹭’、‘别贪玩’,因为我一听到这些心里就不舒服,好象我就是在马虎、磨蹭和贪玩,所以就故意反着去做。”儿子一口气说了出来。
我不禁愕然了,原来儿子这段时间作业速度慢的问题源于我们,但我们却丝毫不知,自以为是地把问题归咎于孩子玩心太大,自制能力不强,这番坦言让我忽然对儿子充满了感激,让我及时了解了儿子的想法,也让我们知晓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妈妈知道了,以后妈妈和爸爸一定尽力去做,好吗!”我郑重地许诺道。
儿子高兴地点了点头。
整个晚上我的内心都无法平静,孩子的话语反复敲击着我的心,思绪围绕着“别”字犹如脱缰野马,“别睡了,都几点了”,“别在那儿磨蹭” ,“别忘记带齐东西”,“在学校别贪玩”,“路上别乱买零食吃”,“上课听讲别走神”,“别玩儿了,赶快睡觉”……一幕幕场景回放,细数生活中的“别”字何其之多。孩子在慢慢长大,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主见,想让我们更多地去放手,而我们却没有及时查觉孩子的细微变化,依旧在一些方面大包大揽,用自己的观点去看待和要求他,以为他会欣然接受,然而面对“别”字,孩子听出的不是提醒,而是“被监督、被责怪”和强人意志的“不准,不要”,孩子怎能不产生了厌烦,软对抗自然随之而来,任期发展,后果真不堪设想。平时我们总说对孩子要以表扬和激励为主,表扬和激励越多,孩子越优秀,可为什么偏偏对生活中的“别”字竟然没有察觉呢?
经过了一番苦思冥想,转变思路和方法,给生活中的“别”字放长假的开始付诸于实践,收到的效果立竿见影。早上,在“儿子,早上好”的话语声中,儿子睁开惺松的睡眼,愉快地起了床,没有了嘟嘟囔囔;在 “儿子一定把今天该带的学具都带齐了”的提醒中,儿子愉快地重新检查了书包里的物品,没有了丝豪的不悦,在“儿子,累了就休息一会儿”的话语声中,儿子作业也更加认真了,速度也明显的加快了,没有了不满的表情……虽然偶尔我们还会出现“别”字身影,儿子也不再反应那么强烈了,相反还会以“某某同志的老毛病又犯了”来与我们调笑一番。
给生活中的“别”字放长假,其实并不是简单地少说这个字,而真正意义在于做家长的及时查觉孩子成长中心理的细微变化,及时调整心态和转变方式,让孩子在平等对话中得到引导,在表扬激励中接受教育,在适度放手中受到锻炼,在开心快乐中健康成长。
(虎子妈妈的文章,勾起了去年这件记忆犹新的往事,经过简单整理,传至博客,希望在与家长博友探讨与交流的同时,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希望博友多提宝贵意见。)
感谢无叶树老师制作的精美信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