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讼卦》--------处理学生争端事件的智慧作文

2018-09-04 
青春期的孩子处于年轻好胜的年龄,偶尔发生一些口角或者摩擦,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遇到骂人打架这样的事件,我

    青春期的孩子处于年轻好胜的年龄,偶尔发生一些口角或者摩擦,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遇到骂人打架这样的事件,我们老师如何处理,才能顺利解决争端、化解矛盾?如何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甚至化干戈为玉帛?这需要我们的智慧,而《易经》的《讼》卦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处理争端问题的思路.



    《说文》讲:"讼,争也”。即纷争、争执、争夺、争讼的意思,就是生活中发生的小的争端,还没有上升到触犯法律的程度.对于这种状况,卦辞中首先揭示了讼的根源,一是刚,二是”阴险”.刚强是惹事的祸根,争强好胜的人,都有正义感,而且讲义气,守信用.但缺点是有一种大丈夫的勇气,但缺少大丈夫的胸怀."阴险"在这里用在学生身上不是太准确,但发生争端也不能排除有个别同学的必有用心,这是挑事的根苗.



    明白了问题根源便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那就是消除争端者内心淤积的怨气,疏通、打开诚信的大门,破除隔阂。思想畅通了,心情便顺畅了;心情顺畅,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而能够解决学生之间”讼”的大多数时间是我们做班主任的,我们这个班主任此时就是卦中那个”利见”的”大人”.我们这个大人要处理好这个讼,一要持中正之道,就是要中庸不偏颇、公道;只公平还不能完全解决讼,还要有谋略,有智慧,有度------不能过刚,要刚柔相济.这种小的口舌之争,或者你推我一下,我攘你一下,虽用不着包青天那种威严的龙斗虎头铡刀,但和学生斗智斗勇也在所难免。



  “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如果是双方发生一点争执,没有太大的争吵,互相只是一点指责、埋怨,或者讲话有点出言不逊,这问题都不大,把理讲清,双方都接受了,就没问题了.关键是要刚硬者愿意息事宁人,柔弱者愿意以和为贵,如果问题解决的顺利,我们也不要太纠葛, 不宜将斗争扩大和继续下去。孩子们内心的误会消除了,争讼也烟消云散了. “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小的争讼容易解决,但不宜拖拉,也要明辨真相,明辨是非。
    如果争讼的是一强一弱,自然可以这样处理.如果遇到刚对刚,就像公鸡打架, 互不相让,就有可能两败俱伤.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冷静处理,一不要慌,二要迅速决断。先要控制局面,然后搞清事实,如此才可谋而后动.一定把握住三不原则:不在课堂上批评,不在未熄火时判决,不在众老师面前解决.处于胶着状态时,我们如果太柔弱,就可能压不住阵;如果太刚就有可能火上浇油,容易激发矛盾;处理不公,甚至会把怨火的苗头引到老师身上. “君子以做事谋始”。也就是说在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预先做好谋划,把不利的因素全考虑清楚,权衡利弊之后再行动。只要我们内心公正,心态平稳,肯定能以静制动,把矛盾消失于萌芽状态。



   所谓静就是碰到大事不可大动肝火,越碰到大事越要稳, 淝水之战胜利时,谢安正在下棋.有人报告他战争胜利了,他面色不变继续下棋.下完棋后.棋友问他收到前线什么消息了,谢安淡淡的回答一句:”前线胜利了.”等客人走后,谢安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在房内又跳又唱.谢安的这份淡定,这种沉着稳重,遇大事而不惊的坦然很值得我们学习.


   处理争讼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也要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不仅要把问题处理利落,不能留后遗症,不能大而化之,不等他们发自内心真诚地彼此握手言和都不算把问题解决. “不克讼,归而逋。”原意是争讼不胜,则宜逃归避藏。这句话我把它延伸一下:被判为理亏的人,要驱除内心的污浊,要感到有所羞,甚至羞于见人,“知耻近乎勇”,用于承担错误,勇于改变自我,这样内心便恢复了平静,友谊之手又重新握在一起。



所以遇到这种事件,绝不要只是按一件偶发事件处理,要借这样的事培养孩子们美好道德品质,例如要教学生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与人为善,讲诚信;要在教育学生时,让学生了解事件继续发展可能产生的严重性,让他们有所后怕,有所敬畏;事件处理后要进行一定的跟踪调查,针对特别的问题可以进行一次相关的主题班会,让别的学生也以此为戒。如果举行班会,班会上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力量,让学生成为主角,让他们自己多发言,多表态;多讲故事,像"负荆请罪"这样的故事,可以多挖掘其中的深意;让学生分析一些有利于防止产生摩擦的名言,例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刻风平浪静”;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搜集必要法律方面的知识,进行自我法制教育。无论如何,我们的目的不只是解决孤立的一次事件,更不能搞批斗会,绝对不可以因为这类事件侮辱学生,而是借一次偶发争端事件增强了班级你凝聚力,甚至可以让犯错的同学担当班会主持人,也算化腐朽为神奇了。而要达到这个目的,老师的说教作用远不如学生的自我领会来得更彻底,更能“食旧德”,食就是饬,整顿整修的意思,德行要重新修整,就是要反思以前的德行。不过班会这个方法不是《易经》里固有的,也算我的演绎吧。



 



  我们还可以用反面事例让学生明白争讼产生的喜剧效应。“ 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讼卦上九讲的这个争讼的反面事例,讽刺寓意非常强:一个人可能因为爱打官司,恃强争讼,结果得到了一定的好处,一天内被三次赏赐腰带升了官,但是,这种做法因为违背了传统的文化而受到舆论的谴责,一天之内又被三次剥夺了这种腰带。通过争讼方式得到的东西在别人看来也是不光彩的。由于大家对你的评价不好,会影响上级对你的印像,你的官位可能是保不住的,甚至一天之内可能多次被剥掉官服,也就是被多次免职,职位不稳,非常危险。这其实给俄了我们很好的教育素材,要让学生明白争讼是一件很无聊,很愚昧,很荒唐的事,互相为一点小事争执不仅浪费时间,还让人感到小气,为了一点小矛盾甚至大打出手更是得不偿失。



                                                                                                   



总之,处理讼的最高境界就是无讼。这要求我们有预见能力,要防范于未然. “和为贵,忍为高。” 培养孩子宽容博爱的心胸,让他们可以"食旧德"从而讼"无成"。争讼不会酿成-----这才是讼卦的真正含义!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