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市第一中学 张保国
以下是在教育教学中令人困惑的几个问题,在此反思一下,意在引发大家的思考和讨论:到底什么是教育?现在的这些教育手段、教育状况是否令你满意?中国的崛起与我们的教学有什么直接的联系?我们到底在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反思一、学生经常迟到、经常自习课说笑,老师又能如之何?
学生塌蒙着眼,低着头,“老师,我知道错了”、“老师,再给我一次机会吧”、“老师,以后保证不迟到了”……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在教育学生不要迟到、不要在课堂上说闲话这个问题上,教育已经被迫成为万能的了。老师只能千万遍地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学生听也罢不听也罢,老师都没有任何办法。因为你没有证据,谁证明我刚才说话了?校方也不会因为这些小事而开除某个学生。“教育无小事”在这件事上成了一句笑谈。
这时,我想到了新加坡的美丽和干净,想到了在新加坡的公共汽车内吸烟要被处以1000新元(约合人民币5000元)的罚款;想到了台湾忠信学校因学生说一此谎话就被开除。而我们的校园里,白色垃圾乱飞、草坪乱踩、水池乱堵、烟乱吸……即使看到了违纪的学生正在违纪,要么进行一下批评教育,说两句而已;要么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都是些小事嘛,何必认真。从学生的角度看,扔一张纸,吸一次烟,踩一次草坪,若被逮住,大不了口头承认一次错误而已,学校又不会因此而开除我,我何必认真?只要不开除,其它的处分在高考时是无效的,谁都知道高考档案中的评语都是电脑生成的,复制粘贴而已,我怕什么?
我们把卫生问题、纪律问题、迟到现象都与班级荣誉挂钩,但是最终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学生身上,不与学生本人的荣誉挂钩,最终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一个学生一个学期迟到或请假了1次、10次、1000次,都是班级管理问题,对学生来说只是多受几次口头批评而已,学生不会因为班级荣誉受损而感到愧疚,我们也不去统计某个学生一年下来到底迟到、请假了几次。虽然学生每次都有一些悔过的表现,但是其内心深处根本就不在乎。这些小错会周而复始连绵不断……
假如为每个学生建立日常行为档案,全校联网,记录每个学生迟到了几次、宿舍里违纪几次、请了几次假,扔了几次白色垃圾、踩了几次草坪、多少次因为上课说笑被指责、多少次因为与同学交往不当被批评,多少次没有及时交作业,多少次值日不合格……等等,到一定程度,就采取一定的措施,那么,学生还会满不在乎吗?每学期各科都有个成绩分数,学生的品德分是多少?有没有不及格的?其它科目不及格不发毕业证,品德不及格有没有毕业证?
进行课堂录像是否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社会上电子警察记录下违章车辆的牌照、记录下飞车抢夺的过程,是否也侵犯了司机和小偷的隐私权?老师除了蹲班、在窗外窥视、培养间谍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阻止学生在课堂上闲谈?遇到屡教不改的学生,老师到底该怎么办?
反思二、学生的在校时间到底是越长越好还是越短越好?
现在学生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上6﹕00起床,7﹕00之前到校,9﹕20头倒在桌上,12﹕00放学;13﹕50又赶紧离家,15﹕30头又倒在桌上;21﹕50上晚自习结束;22﹕30开始第二轮晚修,凌晨零时,完成作业和复习……如此周而复始,老师们也跟着忙得团团转。师生最缺的都是睡眠。学生整天除了做题还是做题,老师不停的讲,学生被迫在听,上课还不能打瞌睡。我们整天把学生“看死、盯紧”,到底是为了学生、为了国家、为了社会,还是为了老师自己?
中国学生的做题能力在世界上是有目共睹的,但动手能力在世界上也是人所共知的。高分低能到底是谁的错?每年市里举行科技创新大赛,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无暇参加?我们现在的学生,除了习惯于做题、习惯于听别人讲,自己还能动手做些什么?洗衣做饭不会,修理家具就更别提了;唱歌不会、跳舞就更不行了;读歌词还可以,看到歌谱就只好说不会了。音乐欣赏课还要带上复习资料,偷偷摸摸做几道题。体育课上,除了一窝蜂地胡乱投几个球外,长跑不行、短跑不行,跳马、跳远、跳高根本就不会。动辄扭伤、骨折、感冒、发烧,打针、输液。都成了琉璃瓦块,不敢碰也不敢摔,一步三坏。就连做课间操、就寝这样的幼儿园教育,也非得老师去监督,我们到底在为国家培养什么人才?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面对着现在只重视做题而又总是把题做错的一帮中学生,我们是否思考过:中国的希望何在?万一真的再与小日本打一仗,凭我们现在学生的品德和体质,我们取胜的把握到底有多大?我们在课堂上细致入微地讲解,唯恐讲得不全、不细、不到位,学生有机会思考吗?课堂时间我们都用来讲了,课后又布置一大堆作业,我们留给学生思考和健身的时间了吗?我们的校园里健身设备够吗?街心公园、路边公园里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锻炼、活动?我们的校园里为什么就不能错落有致地摆放一些趣味健身器材呢?体育课为什么就不能让学生练练武术打打拳,办一个有特色的文武学校呢?高中是培养学生健身习惯的最后一站,上大学现在已经不是很难的事情了,但是有个好身体却不容易。看着学生接二连三地请病假,作为他们的老师,在无奈之余,难道就没有愧疚吗?学生体质太差,到底是谁的责任?学生一天到晚坐在教室里,课间操是在高压政策下被迫去做样子的,体育课上以玩为主,我胃疼、腿疼、心口疼就请假,他没有兴趣的就在旁边聊天、散步……外国人跋山涉水到中国习武,我们为什么要放弃这条强身健体之路呢?非要让做操、跑步、打球一统天下?
我们生在河南,不能像江苏一样,根据《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中的规定,要求高中生的在校时间不能超过8小时。但是,我们应该思考:到底谁代表国家意志?学生的作息时间到底是谁制定的?很多家长想参与孩子的教育,但是家长能在什么时候参与进来呢?现在的大学生找不到家教,课余就只好上网、打牌、谈恋爱,这与我们不停的无休止的布置作业,圈占学生的时间有什么联系吗?我们排斥了家长和大学生这两个重要的辅导员,独揽学生时间,我们究竟是对家长和社会的极度不信任?还是在为自己谋利益?我们真是在为国家培养人才吗?
这时,一定会有人为自己开脱:“都知道补课、熬夜是不对的,但是,我只是老师、只是主任、只是校长,其他学校都熬夜、都补课、都摧残孩子,我们不这样不行!”还会拿出南京的例子来佐证,没有时间作保证,成绩就出不来,学校要垮下去的。
这时,我想到了小学二年级的语文书中有一篇课文叫《浅水洼里的小鱼》,说的是一个小男孩在海滩边把一些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条条捡起来扔回大海的事。当别人让他别扔了,说谁会在乎这些小鱼呢,这位小男孩边扔边说:“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小鱼也在乎……”可是,面对在困顿中挣扎的学生们,又有谁在乎他们呢?你在乎吗?
全国人民都在补课,我们补,没有人会责备,我们圈占学生的时间,也没有人责备,甚至会表扬我们的勤奋。前人铺路,后人只管走,不必管路上的砖头瓦块,也不必管那些坑坑洼洼,不翻车就行,颠簸一点无所谓,多少年了,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即使哪一次不小心车翻了,也无人责备,因为都知道,这样坑坑洼洼的路,翻一两次车是不可避免的。若是修路或另辟蹊径,哪怕出很小的问题,也会招来一大堆的责难,哪个傻子才会出头呢!!!
而事实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往往都是一些傻子推动的!
反思三、课堂上讲的越详细越好,还是留有余地,让学生多自己思考的好?
被江苏省政府、省教委授予‘江苏省先进集体’的农村学校——洋思中学,每节只讲4分钟,到底是对还是错?我们学生现在普遍不会思考、不愿思考,到底是谁的责任?
我们鼓励学生问问题,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我们辅导时要有耐心,有问必答,问什么就讲什么,不会就讲。但是,问与思考到底矛盾不矛盾?学生不停的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学生什么时候用来思考?老师都讲清楚了,学生怎么思考?我们到底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是给学生灌输知识?作为老师,你害怕学生说你没有耐心吗?学生来问,你敢不讲吗?我们曾对学生讲过学习“五不问”:学过的内容未经复习的不问、教师提出的参考资料没看的不问、未经深入思考的不问、找不到矛盾所在的不问、提不出自己思路的不问;我们为什么不给老师定个“五不讲”呢?学生没有预习的不讲、照本宣科的不讲、刚讲完就来问的不讲,问的内容是课本资料中的原话的不讲、强调过多遍依然不停地问为什么的不讲。
我们在考试前为学生划重点习题、重点章节、重点知识点,到底是为了督促学生复习呢,还是在娇惯和纵容学生?老师的勤快与学生的懒惰,二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每天把一批学生留在办公室里,督促他们背书、默写、改错题……是强迫还是诱导?是负责的表现吗?学生不主动复习、不主动纠正错题、不主动背英语和语文课文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我们什么都想让学生学会,学生真的能成为各科都精通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全才吗?到底是我们的课本有问题,还是老师讲的有问题,还是我们的资料有问题,还是我们在各种考试中出的题有问题?为什么考试时不让大多数学生得满分?学生都得满分了,就肯定是所出的题太简单了吗?都是1+1=2的小学题吗?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到底是老师的问题,还是观念的问题?还是考题的问题?
反思四、学生不做作业是错误的,但是假如学生把作业全部都做了,是不是就一定是对的?
我们的资料应该有多少?有没有尽头?我们除了讲课本知识点外,各科到底该再讲多少道题?高考持续的时间越久,所谓的好题就会越多,学生的负担就会越来越重,就越没有时间进行独立思考。高考题就一定是好题吗?高考不常考的就一定是非重点吗?高考连续五六年都没有考了,今年就一定还不考吗?高考连续五六年都一直在考,今年就一定还要考吗?我们到底是在教书育人还是在揣摩高考?我们到底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还是在暗示学生去应付考试应付高考?
为了考试成绩能胜人一筹,我们都在不停的抢时间,那么抢时间的诀窍到底是什么?除了拼命布置作业、没做完的赶出教室、自习课再多讲两句外,还有哪些招式?我们什么时候可以把学生的时间榨干榨净?学生真的就像花生,不压不榨不出油?学生总是不交作业、总是不学,总是考不及格,为什么还一直在这里受罪?所有的人都非得走上学这条路吗?不是说我们还需要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吗?大学一直实行考试不及格就退学的制度,高中难道就不行?非得让老师逼迫学生写作业?
期末检查作业,老师们大包小包的把作业提过来,到底是作业多了好,还是作业少了好?我们在暗示和倡导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各科可以订一本资料,那么这本资料到底该多厚?还需要再印几张页子,再在黑板上抄几道题?学会一个知识点到底需要做几道题?间隔多少天还需要再进行变式重复?什么是新题?新题就是好题吗?哪些需要讲?哪些不能讲?我们做过试验吗,进行过统计分析吗?分析的数据都保留了吗?我们在搞各种课题研究,成果洋洋万言,要么理论高深莫测,只好束之高阁;要么都是一些至理名言,根本不需要再进行研究和验证,这些课题到底有多少实用价值?有多少教学课题是以实用性为第一位的?
反思五、学生为什么在周周练时也要作弊?作弊的动机是什么?
我们连夜把每个学生的周周练成绩判出来,记录在案以后还要以某个具体的分数展示在学生面前,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在炫耀所出的题的巧妙吗?是在刺激学生吗?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在周周练时得满分?而非要规定平均分在75分左右?如果就考这两周学习的知识,学生的平均分只有75分,到底是知识点没有讲到,还是学生没有学会?还是题出的有问题?
周周练的初衷,到底是为了查漏补缺,还是为了分数,为了抢时间?为了摧残学生的心灵
周周练作弊的学生难道都是成绩差的吗?我亲眼目睹过一个班级前10名的学生在周周练时把身后同学的答题卷拿过来抄,竟然面不改色,动作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她作弊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反思六、老师与保姆的区别是什么?
“父母陪读,事事伺候;辅导员陪住,全职管理;聘用钟点工,包揽一应琐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是互联网上总结的大学生“半独立时代”的生活状态。许多大学也纷纷推出一系列的“导航”措施:“全程导师”、“宿舍导师”、辅导员、年级班主任,伸手接过家长的接力棒,代替父母“拉”着大学生的手,引导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如履薄冰地前行。日前,一所大学要求每位辅导员与学生同住宿舍。一名大学生介绍说:“我们的老师能清楚地知道哪个学生常深夜回来、哪个女生肚子疼了几天、哪个男生喜欢在宿舍里大喊大叫……简直和在幼儿园时差不多。”这种“低龄化”的管理和教育方式,如今屡屡出现。其根源到底在哪里?中学的教育在里面扮演了什么角色?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我们现在对学生的爱,与“母鸡之爱”的区别在哪里?
以上这些话,牢骚也好、反思也罢,总得有人说出来。有人说,这层窗户纸,风一吹就会烂,迟早要破,何必非要你来捅破?人人心知肚明,你说与不说到底又有什么区别?是啊,到底有什么区别?这正是我最大的困惑。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某些教育行为是不恰当的,却随波逐流,我们为什么不向那个捡小鱼的男孩学习呢?凭一人之力并不能改变当今中国的教育现状,这绝对是借口、是在推托责任!为什么不从我这一个班做起,从自己所教的这一科做起,少布置一些作业,少圈占一些时间,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呢?看着在浅水洼里挣扎的学生,我们应该尽量的救,能救一个中国就多一点希望!前一段我们都在看“大国崛起”,当今的中国崛起了吗?周恩来曾发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为中国之崛起而教书”。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希望其实是由教师所决定的。我们的所作所为,即使所有的人都不在乎,也还有你的班级在乎,你的学生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