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如静水,胸有深流
我喜欢贾平凹的散文,或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或描摹风俗、场景,或用粗线条勾画人物,或谈论人生,针砭世情,有点像他家乡的特产—羊肉泡馍,端在手里就感到厚实,吃到嘴里更觉鲜美。而我手头上这本2008年出的《静水深流》,只选了三篇文章,篇幅却长达22万字之多,这就有点像逛西安的小吃夜市,让人在醇厚的香味中目不暇接,胃口大开。
此书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主编是我尊敬的散文家王剑冰先生,书中有贾平凹的17幅书法作品做插图,贾平凹的字并没有刻意练过多少碑帖,但自有一股秦地的古拙之气,又有一份文人的洒脱和优雅,据说现在已成为收藏界的抢手货。
此书的第一部分《我是农民》,主要叙述了作者从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到被推荐上大学离开家乡的经历,老贾饱含深情地回忆了离校回乡、艰辛务农及幸福初恋等经历,回顾了家乡的历史,交代了家族兴衰,叙述了文革见闻,感慨了城乡差别,以一种冷静的笔触刻画了家乡众生相,描写了自己与命运抗争的过程,读来令人心酸。
第二部分《老西安》,以一个外来的西安人眼光,透视这个没落的古都,写它的丰厚历史,写朝中和民间的传奇人物,写先秦以来此间的掌故传说、逸闻趣事、民风民俗、文化艺术,光怪陆离,驳杂渊深,这才是文化散文的味道。其中,有些内容在他早期的散文集《商州又录》、小说《废都》里都有表现,只是这一次更集中,更透彻。
第三部分《西路上》,写他与两个朋友一起踏上西域之旅,他们各有自己的追寻目标,各有自己的理想与苦恼,他们在这条古丝绸之路上,一边醉心于大漠孤烟直的壮阔,一边感慨当地人们生活的不易;一边探寻文化艺术的遗迹,一边留意今天西部风情。作者有意给我们制造了一条悬念,那就是找寻一个时断时续出现的“她”,这个美丽的女性,完全可看做是一个象征,她也许存在于现实生活,也许存在于人们梦境。
读《静水深流》,让我读出一种久违的亲切,老贾素朴生动的语言,让我想起多年前看过的沈从文、孙犁,让我想起当年挑灯夜读、奋笔疾书的情景;他笔下的那些人物故事,也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作为60年代后期生人,对于“文革”动乱还有依稀的记忆;再有就是对他文笔的钦佩,能把那么多陈芝麻烂谷子叙述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又充满人文关怀和时代气息,非大手笔不能为也。
这种面如静水,胸有深流的特色,正所谓大师风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