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调入我校,备课时发觉教案与以往不一样,多了知识树与单元知识,很长时间不知“知识树”为何物,只是每次需要时照着别人的画,也感觉不出其中的涵义是整体上了解知识,就像刘良华说的:“学习就像识地图。”看地图就是整体感知和把握事物,头脑中有了整体印象再走到某一条马路话和某一个单位。后来,学校的一次“知识树”比赛让我头脑清楚了它的画法、用意。
这次听了蒋老师的课,才明白“知识树”归属和谐教育,而这次听课、评课的目的也是了解和谐教育思想,拿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首先肯定蒋老师的课就是和谐教育的一个模式,让我有了一堂课的教学框架。
一、 单元知识树的出示。
把教学内容看做是整体、一个系统,其中的一篇课文不是孤立的,引导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去学习知识,让每一知识都以系统中的知识面貌出现。
二、 自由读书。先通过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同时老师补充板书:丑——受欺负——离家——受苦——美。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归纳出课文的主题思想,字、词的问题然后再解决。
三、 深入探究,抓重点段落。
学生对课文主题和大意有了基本把握以后,透过重点段落来理解课文,不过细过碎。例如第2自然段写了丑小鸭的“丑”,让学生看图,读出“丑”。第3自然段写了“丑小鸭受欺负”,哥哥、姐姐、养鸭人、鸭妈妈是怎样对它的?学生在入情入境地读书,读出了丑小鸭的孤单、可怜。第7自然段写了“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由于教师的范读,学生更是读出了天鹅的美丽。
四、 知识的拓展,安徒生的其它作品《拇指姑娘》,明白了和谐教育的课堂容量大。可是总感觉不要也罢,课文、生字一课时讲完,(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已经容量大了;二是很牵强,为了容量大而大,课前已经介绍了安徒生,点到了他的作品。倒不如回归板书,总结全文,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正确认识自己。
拿自己的课堂与我理解的和谐课堂作对照,发觉课文有时也是这么讲的,比如《阿德的梦》梦的有趣。《恐龙的灭绝》的原因?也就是科学家的假想。《爱迪生救妈妈》的办法?《数星星的孩子》中抓住爷爷的话。其实都是以点带面,一开始就把主要问题交给学生,而不是一点一点的,学生就要用整体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如学生第1遍读课文时就要思考: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以上是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模式,通过研讨,知道和谐教育还提倡在学段初老师给学生上一节综合课,把本门学科这一学段的知识结构和一本书的知识结构告诉学生,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