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学生“心理空虚症”
---班主任工作札记之七
期末临近,大部分学生会在此期间抓紧复习,迎接最后的一次大考。然而,在我们班,总是能看到这样几名同学:
清晨,早早来到学校,在车区逗留,迟迟不愿进班,;进班已后,坐到座位上,右手托腮,目光呆滞,或是有所思,亦无所思;上课两件事:或是睡觉(说是睡觉,实是趴着),或是做小动作,桌上空空如也;下课两件事:或是吃东西,或是上厕所,但都是慢慢悠悠,目光游离;中午不回家,晚上晚回家,要么街上闲逛,要么找地儿坐会儿……
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有抽烟、喝酒的习惯,不穿校服、不符合学校仪容仪表的习惯,上网彻夜不归的习惯,不时的违反其它校规校纪的习惯……
这些学生是怎么了,他们怎么会这样?我查查资料,原来这些学生已经患上了可怕的“心理空虚症”。
什么是 “心理空虚症”?心理空虚症是一种生活无聊、闲散寂寞的心态,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没劲”。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是青少年心理失衡的表现。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细细分析我们班这几个学生平时表现,我得出了以下形成原因:1、父母对其学习、生活无所要求,甚至很少过问,只是给他们提供必要生活、学习用品,使得学生没有了家庭压力。2、由于没有家庭的压力,这些学生便过着不思追求、无所事事的生活,使得他们感到百无聊赖、迷茫寂寞。3,缺乏自信和上进心,让他们变的遇困难就退缩,从无体会到奋斗的乐趣和成功的欢愉,以至于每天荤荤庸庸、糊理糊涂,不知自己要做什么,更不知人生的价值何在。
患上这种症状的学生是十分可怕的,如不予以及时矫正和消除,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拿我们班的几名同学为例,开篇写到的只是他们平时的表现,成绩就不用说了,清一色的二三十分儿。和他们聊天,发现他们象是生活中根本就没有能够引起其兴奋的东西,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没有欲望,没有爱好,没有精神,更是没有目的,什么心都不操,一副死气沉沉、颓废潦倒的样子。
这样下去不仅一事无成,无法养活自己,而且还极有可能染上一些恶习,来寻求精神上的刺激,抚慰空虚的心灵,最终还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面对这些 “患病”而不能自拔的“花朵”,这样下去岂不可惜?教育虽不是万能的,但作为教育工作者,让他们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却是一种责任。针对这几个孩子,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一、 父母浓浓的亲情,是抚慰孩子内心最大的动力
对于这些孩子,我分别通知了他们的家长,向其详细询问了他们在家的时间、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等等,发现他们几个家庭的共性是,父母要么都常年在外、要么一个在外,自身文化水平偏低,对孩子的教育多是要钱给钱,要东西给买,要吃的给做,学习一般不做要求,只要做完作业就可以了。
我给他们详细的汇报了他们孩子的在校表现,他们的表现也都惊人的一致:先是一惊:“是?”,而后再问:“那这咋办啊?”
我告诉他们,父母亲情是人间第一情,要充分的利用浓浓的亲情来感召孩子。首先要多和孩子聊天,知道他们心里想些什么,也让他知道你怎样在外工作,怎样辛苦赚钱。在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下,一旦孩子知道的父母的辛苦,兴许会很快的转变过来,走入良性轨道。
其次,在自己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陪孩子,或是学习,或是玩耍,孩子在你的庇佑下,应该有个良性的发展。即便是没有时间,也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或是打电话、或是通过其他方式,让孩子处处感到亲情无处不在,这样在他无聊、孤寂的心灵中,也就有了亲情,有了牵挂,从此不在孤独,不在无情。
第三,多加强于学校老师的沟通。有很多家长,因为孩子学习、表现不好,羞于见老师,更不愿来学校。这就造成了家庭与学校教育间的脱节,导致教育的被动。我想家长如果多来学校沟通,孩子更能体现亲情的博大,使得他在家长前的表现力的增强,主动性增加,积极性提高,最终走出阴影。
二、 加强兴趣教育,使学生有目标、有方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孩子虽表现出百无聊赖,但终究
会有些感兴趣的事情。如虽对学习不感情趣,兴趣对运动、音乐、美术等方面有特长。多让他们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是刺激他们心理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我就经常给我们班的这几个说:“社会不要求每个人都成大学生,但一定要求要能养活自己!兴许你的一个兴趣爱好就是养活自己本事!”
通过对他们的兴趣培养,帮他们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方向。也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集中起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有事做,有活干,不至于天天无所事事。
正是因为我开明的班级政策,我们班里这些孩子都特别听话,从没有和我对峙、顶撞的现象,我也感到欣慰。
三、 调整要求,让他们体验成功之感
凡是这些 “患病”的学生,大都做事有头无尾、一事无成,从无成功的体验,最终恶性循环,成为这个样子。针对这种现象,调整对他们的要求,做些极易完成的学习任务,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喜悦,也是一个常用的方法。
我们班的这几位,我总是“特殊”关照,把他们叫到办公室,拍着他们的肩膀说:“来!把这几道题在20分钟做完,做对,完了我检查,全做对了拥抱一下!”。
往往这些孩子并不笨,只是不学而且,一旦有了动力,也快着呢!一会儿的工夫,等他们做完了,我笑盈盈的拥抱就是他们做下几道题的动力。
耐心得当、循循善诱的引导,加上我温和的话语,不仅能逐渐让他们找会一些成功的喜悦,重新有了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增进师生间的亲密感情,一举两得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用呢?
四、 帮他们战胜自己、克服 “心灵空虚症”
对于这些 “患病”的学生,千万不能歧视他们,多给他们正面教育,帮他们战胜自己,克服“症状”。要给他们讲,对于他们目前的状况,是正常的青少年经常患有的心理状况,只要加以调整,就一定能战胜自己,克服疾病,走出阴影。
多给他们讲一些类似名人案例,也是好方法。诸如苏洵二十七才发奋读书,和两个儿子一起考上进士的故事,德国诗人歌德有过心灵空虚日子,后来受到鼓励,最终写出力作的故事,甚至也可以用自己举例,要让他们知道,谁都有过空虚、颓废的日子,但只要意志坚定,及时调整,最终一定能战胜挫折,走向成功。
教育是一项极富有挑战的工作,对于学生可怕的“心灵空虚症”,只要对症下药,因人而宜,再加上耐心、恒心和信心,我想是可以改变学生们的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