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喜欢我们什么?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全国第一班主任王金战老师说:“让学生喜欢数学,不如让学生喜欢数学老师”。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也说过: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这一点上,我们做老师的感受最深。当学生喜欢你时,他会无条件的喜欢你教的科目,纵然他是“数学盲”,纵然他看到数字会发蒙,但是他会努力抑制自己,在你的课堂上,他会竭尽全力表现,以取得你的关注,因为他喜欢你。
那么怎样让学生喜欢我们,学生会喜欢我们什么?
可能有人会说:用我们满腹的经纶吸引学生。确实“腹有诗书气自华”,拥有丰厚的知识底蕴是吸引学生的“王牌”,但学习过程蕴含着无尽的“寂寞”和“辛苦”,你再有才华,学生也只能是“须仰视而已”,一旦落实到自己的学习,依然会“断肠人在天涯”。
也可能有人会说:用我们对孩子无私的“爱”满足孩子。确实教育没有“爱”是万万不能的,但“爱”却决不是万能的。用你所谓的“爱”让生活在七彩世界的现在的孩子去“拼搏”,去“吃苦”,去“舍弃眼前的诱惑”,说实话不现实,很多时候,学生对你的“爱”并不买账,他们已经摒弃了“师道尊严”,更注重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验。
尤其我们数学老师,在教师行列就是“二等公民”,因为很多能登“大雅之堂”的像演讲呀、演出呀等都和数学无缘,学生不用多费周折就能展示自己,家长最容易看到的就是眼前自己孩子的“出息”,于是乎,语文老师、音乐老师、美术老师等皆成了“香饽饽”,而数学老师呢,只能是“望别人项背而叹息”。
也就是说数学是所有科目中最没人情味儿的,除了数字还是数字,不具备吸引学生最基本的要素——趣味性和故事性。相应的作为数学老师,如果依然每日一板一眼的教知识,就算你讲的再天花乱坠,知识分析的再透彻,恐怕也很难吸引学生。
其实我觉得要想让现在这些一个个“小精豆”从心里喜欢我们数学老师,应该具备下面几点:
【一是“多才多艺”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露一手”绝活,以吸引学生的眼球。
如三年级学习《平移》时,我正参加学校组织的健美操比赛,没有多余时间准备动画演示,让学生明白平移的真正内涵。于是上课时,我即兴做出了几个平移的动作,用非常优美的舞姿,让学生直观的明白了何谓平移。多年后可能学生会把我教的知识忘记,但他会记住我的舞蹈,记住那一刻课堂上的快乐。
如知识点难理解时,我会和学生一起,把枯燥的数学知识改编成儿歌,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方程的解,解方程,
两个概念要弄清。
方程的解指得数,
表示方程左右要相等。
解方程指过程,
“计算”“检验”和“解”不能省。
只要用心去努力,
保证学习你最行!
上面好多文章我都说到儿歌,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如学习小数时,为了引起学生对“小数点”的重视,我引进一个真实的空难故事——美国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科学家经过许多日夜的研究、计算,制造出一种新型的飞机,可就在飞机飞上天空的瞬间,飞机失控,一头栽进了太平洋,在事故调查中,发现原来是其中一位工作人员,在计算某一零件的长度时忘了一个小数点,多小的一个小数点呀(配以手势)孩子们,那么多科学家的心血、几千美元的资金就全都付之东流了,孩子们,小数点重要不重要?让学生在“扼腕叹息”之余,把知识深深烙到脑子里。
【二是“别出心裁”的教学艺术。】
每接一届学生,我都要把他们的生日统计下来,只要那一天是某位的生日,我就会在课堂上,把生日之事溶到数学知识之中。如一年级时,刚开始学学习数字,一天是我们班鲁骜的生日,一上课,我就宣布:小鲁骜来到地球上已经6年了,今天是小鲁骜的生日,让我们一起为他唱生日歌,在孩子们唱的兴高采烈时,我提出:刚才我用到了一个数字6,看到6你能想到什么,(有6的组成,6的写法,还有的编出了得数是6的应用题等)。这节课即便如鲁骜般的调皮,也听得津津有味。
评选“感动班级”人物。学习知识比较困难,但依然努力学习,即便一次次出错,也不气馁,也不去走捷径抄袭别人的学生;或课堂上,能想出别人没有的学习方法,且不骄不躁,不大声喧哗影响别人的学生等等,都可入选感动班级人选。
让学生喜欢我们什么?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说:“教师要具有:职业使命感,对学生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的机制的敏感性,阐释的智力,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探求世界奥秘的激情,坚定地道德观,对世界的某种洞察力,面对危机时刻乐观向上。”同时幽默和朝气蓬勃也非常关键,在数学教学中,我首选朝气蓬勃的向上动力,于是才会有我不断更新的教学形式。于学生呢,每每看到我,总感觉会有新的“大餐”展现,于是学习的欲望无形加强。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一成不变的专家教学模式,只有不断变更的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才是学生喜欢我们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