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折腾出文章”
著名作家曹文轩说过,好文章离不开折腾,我们作文,就是“把一丁点大的事,折腾成长的文章”的。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折腾”是从东北方言中走来,并逐渐进入大众词汇的。我见过几本书,名字里都有“折腾”二字,什么“生命在于折腾”,什么“生活就是折腾”等,使得我对“折腾”也不由得产生了兴趣。
折腾,原本是贬义词,查查词典,一般有四种含义:①翻过来,倒过去(在炕上折腾了一夜);②反复做(这扇门拆了安,安了拆,折腾了几十回);③折磨(他已经被疾病折腾得只剩下一口气了);④挥霍(把这个家折腾光他就消停了)。其实,“折腾”被引申为“奋斗”、“拼搏”后又具备了褒义,如“人生的意义在于折腾”,“折腾是一种精神,折腾是人生的磨练”等。
那么“折腾出文章”的“折腾”该怎样理解呢?这与上面的五种释义都对不上号,这应该是“折腾”的借代用法,我分两步来说:
一、“折腾”借代“曲折起伏地描述事物经过”
很多同学写一个人去做某件事时,最容易开门见山,直奔目标,一下子就让那个人去把这件事做完。结果,文章不但写不长,而且内容平淡,缺滋少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弊病?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细致、详尽地写出事件的经过,内容写得过于简单,过于平直,让人一眼看到了“底”,换句话说,就是不会“折腾”。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经历过“打喷嚏”,有个同学曾这样写:
这几天感冒,鼻子总是感到很痒,痒得钻心,可就是打不出来。妈妈看到了,就捻了一根细细的纸捻子,让我在鼻子里转动一下。果真灵验,纸捻子一转动,鼻子越来越痒,‘啊——嚏!’我终于打了一个大喷嚏。
这段文字很像是一个大造句,虽然他也明白地写出了“打喷嚏”这件事,但是,因为他没有“折腾”,当然也就写不长,写不生动。而倓佳小朋友,在她的《打喷嚏比赛》一文中,就通过不断地“折腾”,写出了一篇很有趣味的小文章。我们不妨来看看她是如何“折腾”的。
“打喷嚏”,还要来个“比赛”,这命题是够新鲜的。和谁比赛呢?怎样比赛呢?为什么要比赛打喷嚏呢?结果怎样呢?这些问号会一股脑儿涌出来。倓佳一扎笔,先交代这次比赛是真有其事,并非虚构,还告诉我们,竞赛双方是“我”和“妈妈”。接着,写妈妈首先赢了一局,一连打了四个连环喷嚏。为什么“我”打不出来呢?哦,因为“逗引”打喷嚏的“纸捻子”湿了,没办法,“我”得更换纸捻子重来,抓紧时间让纸捻子在鼻孔里转圈,终于“我打响了第一个大喷嚏”。仅仅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就清楚地体验了“折腾”。但是,到此并没有结束,小作者还要折腾下去呀。于是插叙这次比赛的原委,原来是妈妈为了促成“我”打喷嚏,解除“我”因感冒又打不出喷嚏的难受,才提议来个“打喷嚏比赛”的。这一段显然是一个大的“折腾”,把读者的疑问又解释了一些,推动了事件的发展。
文章往下走,又来一个“折腾”:“我”不服气啊,要把自己的一个喷嚏顶替妈妈的两个,这里虽有耍赖的意味,但“折腾”得真实,让人信服,还表现出了一个孩子的天真可爱来。看来这“折腾”是蛮有意思的。
比赛继续下去,我最后胜出。结尾处小作者仍要再“折腾”两下子,不只提出了下次继续比赛,而且要跟老妈“没完”,最终以“老妈被吓跑了”收局。
这就告诉我们:作文时,写一个人去做某件事时,我们不能让他立即去做好,那怎么办呢?就是“折腾”——我们在折腾的过程中,曲折起伏地描述出事件的经过,文章篇幅自然也就拉长了,内容也就生动了。
二、“折腾”借代“形象鲜明、主题深刻的描写”
其实,折腾本身就是一种技巧。它要使描写多层次,多角度,多起伏的推进,以便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表达效果。这就需要反复地“折腾”,把针尖般丁点大的事情,变成一个簸箩般大的事情,这样大家才能看得清事件的真面目,才能被事件中散发的思想感情所感染。我们平时作文,往往缺少这种“折腾”的技巧或本领。我们倡导阅读,可以说,每一本名著都会教给我们怎样去“折腾”,会告诉我们怎样“折腾”才更好。如果体味不到这一点,那我们的阅读就失去了大部分的意义了。
下面来看刘前莉的《我很“不听话”》一文是怎样“折腾”的。
文章开篇就列举“我很‘不听话’”的例子,我们本来以为故事要写自己的怎样不听话,可是,小作者要“折腾”一下了,她话锋一转,“这可不怪我,得说说我爸”,把目光移向了“爸爸”。就是写老爸,她也没忘了“折腾”:先写老爸被捆送参军跑掉的事,再用“兵哥哥”的话展示老爸的奔跑速度,最后写老爸的“后悔”。这么几经“折腾”,文章的趣味就来了。
然而,文章是写自己“不听话”,“折腾”后还要回到原路上来接着“折腾”,于是通过对话写9岁时接受老爸的“历练”——“只要你认为是对的,就一定要坚持下去”,证明自己的“不听话”不只有遗传因素,而且还有后天锤炼的因素。这里“折腾”之后,便回到了照应上:开头写“老师让我给同学们布置默写,我偏让同学看课外书;老师说作文要这样写,我偏觉得那样写好;老师说下课看书吧,要考试了,我偏让撒欢儿的声音全校都能听见”,最后交代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么一“折腾”,我们清楚了,原来是这样啊!然而,“我”这样“不听话”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老师看我虽然‘不听话’,但是做事的效果很好,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老师更喜欢那些听话的学生,还有,‘刘前莉’也成了‘不听话’的代名词”,这里是继续“折腾”扣题。结尾的“但是我不生气,因为有爸的话刻在我的心上”,给我们留下了思考与联想的余地。
由此我们知道:“折腾”,不光是写长文章的问题,通过反复来回的“折腾”,我们还可以使人物形象越来越鲜明,使主题表达越来越深刻。
当我们提笔作文时,不要忘了——折腾!
范文引路:
打喷嚏比赛 (4年级)倓佳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很纳闷,是不是搞错了,打喷嚏也能比赛?千真万确,这不,我和妈妈正在进行的就是打喷嚏比赛。你听——
“阿嚏”、“阿嚏”、“阿嚏”、“阿嚏”,妈妈一连打出四个喷嚏,而我一个都没打出来,这纸捻子专和我作对,偏偏是这个时候它却湿了,我不得不揪掉湿了的纸捻子,捻着干的纸捻子继续转动。就像两个毛毛虫在鼻子里钻来钻去。痒,痒,痒,终于忍不住了,“阿——嚏——”,我打响了第一个大喷嚏,好爽呀!
你一定更奇怪,为什么要这样呢?原来,这两天我感冒了,头晕、流鼻涕,想打喷嚏一直打不出来,喷嚏好像故意让我难受,马上要打出来了它又缩回去了,一直这样反复着。妈妈看着我难受的样子说:“咱两比赛打喷嚏吧。”说着就把卫生纸撕成绺,再用手搓一搓,就变成了纸捻子,然后教我把纸捻子贴着鼻子里面的上方,不停地转动,就像两只毛毛虫在鼻子里荡秋千,我终于打出了一个大大的喷嚏。就是开始那个,舒服极了。
妈妈打了四个喷嚏,我只打了一个喷嚏。我不服气地说:“我打的是大喷嚏,你打的是小喷嚏,我一个顶你两个。”妈妈说:“那好吧,反正你也比不过我。”我说:“no,no,no我是一定要比过你的。”
打喷嚏比赛继续进行,随着纸捻子的转动,我打了四个大喷嚏,妈妈打了十个小喷嚏。当妈妈打到十六个小喷嚏时,她再也打不出来了,而我还在继续打喷嚏中。五个、六个、七个、八个、九个,奥耶!二九一十八,我赢了。妈妈笑着说:“这下舒服多了吧。”嗯,确实舒服多了,打喷嚏比赛还真是好。
我说:“妈妈我赢了,我很期待下一次的打喷嚏比赛。”妈妈哈哈大笑:“傻子,有谁会期待下一次感冒呢?”我说:“我觉得打喷嚏比赛很好玩,我想每次都赢你,不感冒也可以比呀。”妈妈说:“好呀,看你刚才鼻涕一把泪水一把的样子,你让我喊你鼻涕大王,我就经常和你比赛打喷嚏。”
“老妈我跟你没完!”我扎好了pk的架势,老妈被吓跑了。
我很“不听话” (6年级)刘前莉
说到“刘前莉”这个名字,各科老师那是“又爱又恨”:“哪儿都好,就是‘不听话’!”
可不是嘛:老师让我给同学们布置默写,我偏让同学看课外书;老师说作文要这样写,我偏觉得那样写好;老师说下课看书吧,要考试了,我偏让撒欢儿的声音全校都能听见……
这可不怪我,得说说我爸——是他从小教我,不要让别人替你做主。
哎,你说:“刘前莉你说你不听话,可是,你爸爸的话你怎么就那么听?”
给大家讲两个故事。
我爸十六岁那年,爷爷靠着关系,给爸爸找了一个当兵的位置。可一心要当“企业高管”的爸死活不去。接兵那天被爷爷奶奶五花大绑送到车站。结果,一个没留神,他撒开丫子就狂奔。接兵的兵哥哥追了爸好久都没有追到。非常“痛心”的说:“可惜了!可惜了!就这速度,绝对能送去当特种兵了!”现在,爸回忆起这段“不听话”的往事,还会说:“当初要是真去当兵,日子肯定比现在好。但是真的去了,我会更后悔。”
九岁的某天,爸指着一道选择题问我。嘿,真小儿科!“选B!”
“真的?你确定?”他脸上有一种“你错了”的表情。
“确定。”
“不对!”他摇头。
我又看了一遍——奇怪,明明是B啊。于是我试探性的回答:“B。”
“不对!你再看看!”
我觉得还是B,可是不对。所以闭上眼瞎蒙一个:“C!”
答案揭晓:B。
我目瞪口呆。我爸严肃的说:“记住,只要你认为是对的,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所以——
六年级压力大,再让同学顶着厌烦的情绪默写,不会有一点效果,所以我才会让大家看课外书,反正名校的招生考试,考的都是课外知识。
作文不能千篇一律,要有自己的风格,作家为什么会成为作家?那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风格,就像杨红樱的风格是真实感人,伍美珍的风格是幽默诙谐一样。
越要考试越要放松。轻装上阵,是考场心态的最高境界。功夫要下在平时。不要到考试了临时抱佛脚,没用!
老师看我虽然“不听话”,但是做事的效果很好,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老师更喜欢那些听话的学生,还有,“刘前莉”也成了“不听话”的代名词。
但是我不生气,因为有爸的话刻在我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