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教后杂感
《蝈蝈》这篇文章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以两个孩子的对话展开叙述,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在告诉我们:应该善待动物。
在文本编排中,这是一篇独立自主阅读的范文。于是,我选择了放手阅读的方法,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文本的中心点。孩子们通过自我学习,很快就解决了文本主要讲的是一只蝈蝈被爷爷捉回家关在笼子里。蝈蝈的遭遇牵动着两个孩子的心,他们的纯真感动了老人,最终蝈蝈重获自由的故事。
在教学中,我用如下三个问题引导孩子们学习:
1、在文中,蝈蝈都有怎样的表现,请至少找出三处,用()标出。
2、在文中,兄妹俩人都有着怎样的议论?用___画出来。你对此有怎样的想法?
3、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发?
这样的问题引导,对于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这三道题目,其实都在表达着同一个主题:尊重生命,还我自由。
孩子们通过阅读,很快就找出了关于蝈蝈表现的句子,从一开始在笼子里的不安,到不叫,再到吃过红辣椒后的不停叫,无一不透露着失去了自由的蝈蝈企盼着自由,反抗着不公;兄妹俩的对话,可以说为文章增添了童真童趣,妹妹因为年龄小而想到的都是切合自己实际的想法,而哥哥的话语则是对主题的冲击,他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砸在爷爷的心上,他的每一句话,都在替关在笼子里的蝈蝈呼唤自由;而最后一道题目,则是对全文学习后的一种思想渗透,孩子们通过学习及知识的积累,很快就解决了善待动物,保护动物。但,这对于我想渗透的思想内涵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一直围绕着蝈蝈呼唤自由这一主题引导。也因此,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很坚实的基础。
一只蝈蝈虽小,但是它却是生命,它为了自己的自由,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反抗,它在呼唤自由,它也在告诫人类,生命的重要!作为人类,更要从自身自觉做起,保护动物,尊重生命!这也是生命教育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当然,这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讲,已不是什么难点,难点是孩子也想要自由。他们的自由,当然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随心所欲,可以不完成作业吗?可以不上学吗?可以不听家长的话吗?可以随意上网吗?可以随时看电视吗?可以随时出去走走吗?
孩子们的对自由的理解,有所歪曲。也因此,在此课的教学中,我向孩子们渗透了纪律范围内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讲起,让孩子们了解到每一个人,虽然都是独立的,但是每一个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团体,我们生活在家庭、生活在学校,生活在社会,每一个集体都有着潜在的规则,如果没有这些规则的话,一切不就乱了吗?所以在人成长的过程中,自由是纪律范围内的,是有着一定的条条框框的。
在课堂上,通过列举班级集体的例子,孩子们很快了解了,对于他们的成长,是自由的,当然也是受一定纪律限制的!但是孩子们认为自己依然还是很自由的!
由此,我告诉孩子们,这就是他人对你成长过程中生命的尊重,是父母对你生命的尊重,是学校对你生命的尊重,是社会对你生命的尊重!这也正如那只蝈蝈,它已经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如果它不能遵循自然规律,同样也会遇到生命危险。所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受到生命尊重的,因为他们都有着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