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会合理的安排时间
“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
这是苏氏的一段话,之所以引录下来,就是要告诉大家读书的重要性,咱们的一代伟人邓小平也说过——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既然是一辈子的事,那么,我们,在一线讲台上的我们,给自己预备了多少读书的时间?
众所周知,做教师的没有时间,时间都交给了班级里的孩子们,交给了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上了,留给我们自己的时间呢?少之又少,为了别人的孩子,我们尽心尽业,可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呢?有数字统计说“教师子女有百分之九十处在教育的黑洞里。”百分之九十,这是个什么概念?又是什么造成了这个局面呢?
用苏氏的话就是:“最主要的是要看教师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质。”这又令人想起一个故事来,这故事哪里都有,就苏氏的书本里也有,不厌其烦地摘录一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后来,有教师问他备课的时间,他回答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节课,一辈子,15分钟,这又是怎样的概念呢?
答案只有一个:时间的安排。
很多名家大师,在忙碌完工作后,总要给自己留一些时间读书,哪怕是短短的十分钟,在这十分钟里,可以读一首小诗,可以读一篇短短的散文,可以看一篇较完整的论文,就这样利用点滴的时间来充实自己的头脑。你呢?我呢?我们每天都在忙碌的轨道上航行,真的没有十分钟的时间挤出来吗?答案是否定的。鲁迅先生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在教室里和孩子们一起读一会书,在被窝里,和我们的孩子读一本书,在和同事谈话的时间里共同聊起一本书,在这样的环境里,总可以和文字做一些最亲密的接触,这样的方式,只要坚持下来,梳理一下结果,是相当可观的。
鲁迅先生许多年前就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像我,会在七点的早读时间里,把《泰戈尔诗选》带进教室,用三五分钟的时间,去读一遍,先汉语读,再英语读,用自己的心再去诠释一遍,让典雅灵性的文字,亲近我,也亲近我的学生。在批阅日记的时间里,我会用心思去进行,把自己的读书所见与学生进行交流。我还会把作业带进课堂,让学生学会自主批改,给自己肩负,也给学生一个锻炼自己,纠正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在课间,我也会看一眼报纸,十分钟时间,看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应该不难吧?有感想的话,在饭场和同事交流,也不失为件美事。下班了,回家了,陪妻子和孩子了,两个小时足矣。十点钟。坐下来,读读喜爱的教育杂志,感受深刻的,记下一点文字,再深刻的,可以几下洋洋千万言。
所以啊,不要去哀叹没有时间,关键在于我们自己,要主动敞开心扉,不能坐着等待,要动手去营建一个书香弥漫的空间,给自己,创造一个有内驱力的文化氛围。
我们都是一线教师,也都是心存梦想的人,那么,让我们自己来拯救自己,让我们自己为自己寻找前行的方向!学习一下大师们的做法吧,把时间还给时间,把空闲还给空闲,把我们自己从忙碌的夹板里释放出来,合理的安排一下时间,就会有一片新的天地在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