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辩与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记
这是人教课标版六下的一篇议论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晰,围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真理,列举了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变色、眼珠的转动三个事例,论证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一论断。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虽说是一篇比较浅显的议论文,但学生没有接触这类文章的基础,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学生也从未尝试,基于学生一切都是新知,老师对学情也不是太了解,所以在学习这节课时,我先上了预习课,放开了手。
我给学生布置了三项自学任务:1、读通、读熟课文;2、学习生字词;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关键在3,旨在摸清学生的疑难点在哪里)
20分钟预习过后,我检查了前两项,共用了15分钟。开始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了,没想到,孩子们提出了25个问题。问题之多,超出我的预测。这大概也是初次接触这类文章的原因。他们的问题,除了字词句外,还有文章结构、议论文的写法、科学知识等等:
1、“?!”代表什么?为什么这么写?
2、“无独有偶”为什么独立成句?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3、波义耳发现的是玫瑰花开了,为什么摘下的却是几朵紫罗兰?
4、这篇文章各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5、“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这样的事例还有哪些?
6、为什么赤道形不成漩涡?
7、“偶然的机遇”指什么?
------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孩子们课上讨论,课下查资料,忙的不亦乐乎。
汇报阶段
1、
汇报“波义耳发现的是玫瑰花开了,为什么摘下的却是几朵紫罗兰?”这一问题时,有学生查到了原文,原文说:波义耳正在欣赏玫瑰时,恰好有人给他送来了一束紫罗兰, 所以波义耳顺手摘了几朵紫罗兰插入瓶中。由于省去了中间内容,所以给读者造成这样的误解:看到的是玫瑰花开了,为什么没摘玫瑰花?没写紫罗兰,但摘下的确实紫罗兰。
由此我想:作品的摘要,是不是在此处考虑欠妥,虽说保留了精干部分,但还要顾及到上下文的联系。
2、
在汇报为什么赤道形不成漩涡时,两个同学查阅的资料却截然相反。一生说:因为地球上的漩涡是由于液体运动时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形成的,台风的旋转也类似。在赤道上,自转偏向力为零,所以无法形成漩涡。同样的,赤道上也形不成台风。另一生说:
我的演讲:两种相反的结论,使孩子们震惊。怎么办?相信谁?是啊,科学史上,从来就不断这种不同的声音:
亚里士多德说物体越重,下落速度也越快,伽利略向亚里士多德挑战,用事实证明自己的正确观点: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从同一高度落下,同时着地;
哥白尼的提出日心说,反对大教皇的地心说理论;
12岁湖北女孩聂利,自己经过一个多月的实验、研究,终于找到蜜蜂的发音器官,纠正了自然课本上关于蜜蜂是靠翅膀震动发声的错误知识。
正是这一次次不同的声音的出现,科学才一步步接近真理。我们怎么办?关注自然,关注人类发展,学习科学家们追根求源,刨根问底的精神,探究宇宙奥秘, 为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贡献自己的才智!等我们掌握了更多的科学知识,再来进行这个洗澡水漩涡的对与错的讨论!
3、
汇报“无独有偶为什么独立成句?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孩子们从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入手,认识到洗澡水漩涡、紫罗兰变色、眼珠转动是三个并列的事实,用这三个事例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真理。由此我们理清了文章结构和行文思路,初步掌握了议论文的写法,完成了“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这一学习目标
------
一节课,拖延了那么长时间,但孩子却意犹未尽,四个课时的学习反而让他们更加深入的钻研。课要怎么上?我的思考: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他们所不懂得,正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感兴趣,就甘心去学,并乐此不疲。而不应是按我们理解的所谓的重点一味强加给孩子,而是基于他们的兴趣点,找到老师认为的重点、与学生的兴趣点恰当结合的课,才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课!引领着孩子们,循着他们真正的内心所需,牵引着他们快乐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