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的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正比例的意义是一个对于小学生来说很抽象的数学概念。昨天,我讲了这一课,在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用日常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完成对新知的建构。然后,通过例题指导学生概括出正比例的本质特征,学生的理解比较深刻、准确。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在上一节课也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正比例奠定了基础,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它也为学习反比例进行铺垫,同时,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为此,我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系列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设计:
我首先给学生提共了买数学书的情景,体会到虽然买书的总价随买书数量的变化而变化,但数学书的单价是不变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在变化过程中,总价与数量的比值一定,为认识正比例奠定础。接着,我给学生提供第二个情境:工作效率一定时,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的变化关系。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把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统计表填完整,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当时间发生变化时,工作总量是怎样变化的?
通过以上这两个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作总量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工作总量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比较,概括出以上实例的共同点,引出正比例----1.两种相关联的变量;2.当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即一种量随另一种量的扩大(或缩小)的而扩大(缩小)方向是同向的;3.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最后,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使学生对正比例的意义理解得到升华。
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
从课堂练习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能具体的数据中正确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例,离开具体数据环境,出错率较高。例如:判断下面每组题中的两种变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1.减数一定,被减数和差。
判断:部分学生在做此题时,误以为是正确的。
原因:生认为:减数=被减数-差,减数一定时,被减数扩大或缩小,减数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忽略了两种变量是否成正比例的第三个条件—比值一定。
措施:我没有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而是出示5=9-4,让学生观察,5一定,被减数9变为12,差4就随着变为几?师:差随被减数的扩大而扩大,此题不对吗?程度较好的学生把手高高举起.,说,迫不及待地说:“比值不一定,这道题是错误的。”我给了他们一个“大拇指”。我进一步解释:比值是指两个变量之间做除法运算,而此题做的是减法运算,不是比值一定,所以两个变量不会成正比例。关键是学生忽略了“比值”一定。
2.圆的直径一定,圆的周长和圆周率。
判断:部分学生在做此题时,误以为是正确的。
原因:生认为:圆周长随直径扩大(缩小)而扩大(或缩小)。因为C = d×π.而忽略了有两个变量。
措施:首先引导学生回想成正比例的3个必要条件,然后根据题意写成用字母表示的形式即:d = C/π,此时引导学生观察,在“C/π”这个式子中,π是3.14是个定值,d也是题中规定的定值,也就是说在同一道题中,有两个定量,一个变量,这跟两个变量相矛盾,所以此题是错误的。关键是学生忽略了“两个变量”。
3.圆的面积与半径。
判断:部分学生在做此题时,误以为是正确的。
原因:生认为:圆的面积随半径扩大(缩小)而扩大(或缩小)。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忽视了本质是“比值一定”也就是同时扩大或缩小的的倍数一样。
措施:引导学生举例验证(列表法)
首先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当半径是1、2、3、4、5……时,圆对应的面积是多少?
半径
1
2
3
4
5
……
面积
3.14
12.56
28.26
50.24
78.5
……
其次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面积与半径的比值;
然后让学生观察比值是否一定;
最后再根据比值确定圆的面积和半径是否成正比例;
拓展延伸:
启发学生思考?
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不成正比例,那么圆的面积与半径平方是否成正比例呢?
半径
1
2
3
4
5
……
半径2
1 2
2 2
32
4 2
5 2
……
面积
3.14
12.56
28.26
50.24
78.5
……
指导学生计算,通过学生的计算验证得出,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