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课堂“小插曲”
今天讲《枫桥夜泊》第二课时,课堂上发生了几件超越语文课堂的小插曲,孩子们充满爱意的表达,如同雨后彩虹,装点了课堂也照亮了我的心。
一、调音量
分析完字词的意思,我点名让孩子读一下幻灯片上总结的诗意,恬恬“欲举还休”的神情,让我决定让她试一下。孩子当时似乎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第一次回答声音小了点,如果任其读下去,就起不到我叫她回答的目的了。打断,重来,效果非但没有好转,反倒出现了颤音,她得有多紧张呀!见她不知所措的样子,我突然意识到我让她提高音量,多高才算高,总得有个参照物吧!和她相似的声音班里几乎不存在?究竟该怎么告诉孩子我对她的期待呢?调高音量,对了,没有参照物,自己可以做一个调音量按钮的动作呀!
于是,在她第二次尝试未果之际,我轻轻地走到她跟前,为了让她明白我的意图,我边说边做“现在的音量还有一点小,能不能这样”说着便做了一个旋转按钮的动作,然后我把“按钮”旋转到不能再大的位置,“读~~”孩子心领神会,声音果然响亮了好多。我的这一奇怪的引导不仅逗乐恬恬,很多孩子也开始学着我的样子调自己和同桌的音量。既然都想尝试,调好音量,一起读吧!声音震天响,快乐无限长!
二、画画画
讲到“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时候,我先让孩子们讲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后解释个别词的意思。“江枫”“渔火”孩子们都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但对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且时代久远的“对愁眠”的确难倒了一大片孩子。“对愁眠”是这首诗的灵魂所在,如果由我说出的话,孩子们就没有继续学习的必要了。既然不能言传,那就意会吧。在孩子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为他们呈现了一张图片:夜晚、湖面、小舟、渔火… …“这张图片描绘的是那句诗的场景?”“江枫渔火对愁眠”孩子们一语击中。“这是张继的描写,你的呢?这张图片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说说?”
“我觉得渔民很辛苦!”航航认真地说道。“是呀,这么冷的天,我们都在温暖的被窝里睡觉,他们却要出海打渔,真辛苦!如果没有他们的辛苦付出,我们就吃不到新鲜美味的鱼虾了!你能体恤别人的辛苦,说明你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听完了我的点评,孩子心满意足地坐下了。他的回答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豫豫说:他的老家在南方,在爸爸很小的时候,爷爷就是靠打渔养活他们一家人的,这幅画让他想起了爷爷。豫豫的回答,也勾起了我对我爷爷的怀念,但由于此刻是课堂,容不得我多想。鸿鸿说:这幅画让他想起老家的弟弟,说着还下意识地摸摸了自己的小脸,或许他就是这样和弟弟交流的吧。鸿鸿是这学期才转过来的,看来小家伙是想弟弟了。
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惊讶到不忍打断,如果不是时间有限,我定会让他们都一一谈谈看到这幅画的感受。提及画,我不得不说一下文中的插图,尤其是古诗的插图,美得如山水画一般。记得在讲“白云生处有人家”时,再华美的辞藻都无法表达云里雾里宛如仙境的感觉。《枫桥夜泊》也是。怎样将插图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呢?
在讲完古诗的时候,我故作神秘地对他们说:“老师想借助文中美丽的插图和大家玩一个小游戏。”一听是游戏,孩子们一个个精神抖擞。“老师读古诗,同学们在插图中找出相应的内容。”于是在我缓缓地诵读中,孩子们一会儿看这里,一会儿指那里。一首《枫桥夜泊》不过瘾,索性把《山行》也给复习了吧。我说着,孩子们指着,课堂立刻成了寻找知识发现美丽的海洋。游戏结束后,我追问了一句:“文中插图美么?”“作者的表述美么?”“就像罗丹说的那样:生活中不缺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美德眼睛在哪里?”孩子们立刻将小脸扬起,生怕我看不到他们似的,说实在话,那场景、那感觉,真美!
三、借钟传情
讲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时候,对于钟声,我可谓是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待寒山寺的图片呈现之后,很多学生早已按耐不住地“咣”“咣”“咣”地敲起来。为了防止“敲钟声”喧宾夺主,但又怕此举会浇灭孩子的参与热情,于是我便站在图片旁,佯装敲钟,我每敲一下,孩子们便配合地“咣”一声。三声之后,教室欢乐但安静无比。“同学们的钟声不仅传到了张继的耳里,也传到了爸妈的心中。虽然他们现在在雨天工作很辛苦,但得知大家在教室这么认真地学习,心里肯定会感到很温暖、很欣慰。”话音未落,便看见孩子们像流水作业那样,一排排坐得倍儿直。为了进一步强化教育效果,我又领着孩子们敲了一遍钟,第二遍敲钟旨在让孩子们借助这悠扬的钟声,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和好好学习的决心。
感谢孩子们在本节课课堂上的精彩发言,让在雨中浸泡近半个月的我们不再抱怨,而是懂得去欣赏秋雨别样的美丽。就像你们一样,不管是可爱的、勤奋的还是淘气的、懒惰的,在爸爸妈妈、老师眼里你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这节课已经结束,但你们传递给老师的温暖,如张继诗中的钟声一样悠扬不绝,感动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