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舍的成长研究报告
他用心描绘贫民百姓的艰苦生活与悲惨命运,他执笔刻画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与社会冲突;他的笔触从诙谐幽默中延伸到对于旧社会的思考,将生活气息与文学紧紧相连;他充满民族气节,抨击在侵略面前卑躬屈膝的势力眼,他长年伫立于文学史的顶端。他是中国的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他是老舍。
一、 研究目的:
老舍先生对于上世纪中国的文学发展具有巨大贡献。他被誉为“人民艺术家”,其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浓厚的民族色彩,被众人熟知。朱光潜曾给予老舍很高的评价:“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了解老舍先生的生平与文学创作,学习写作经验,阅读文学作品,感受民族气节。
![]()
二、 研究方法:
① 欣赏老舍代表性作品,谈论阅读感受;
② 上网查询关于老舍的成长经历等,与老一辈交流。
三、 研究内容:
①名字·寓意
原名为舒庆春的老舍先生,因出生于阴历腊月二十三,取名“庆春”即是庆贺春天到来的意思。当老舍在中等师范上学时,他为自己起了“舒舍予”这个别名。这“舍予”二字又十分巧妙:取其姓拆分;这两字又有讲,是放弃私心和个人利益、奉献自己的含义。之后,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便取“舍予”中头一字加一个“老”当作自己的笔名。
②人物·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1924年旅居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骆驼祥子》问世。1946年赴美讲学。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受迫害,1966年8月24日,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享年67岁。
③生平·经历
1)老舍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8年老舍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他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2)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读者。
![]()
四、 疑问解答
老舍为什么自称“写家”?
答:老舍文中提到的“写家”就是文学“专家”,即作家。 关于“写家”有各种猜想——其一,幽默说。 上世纪30年代,老舍便被读者称为“幽默大师”或“笑王”,因此他的一些不经意的提法也往往容易被人们认为是幽默,把“作家”称为“写家”,称为“文牛”,多么幽默!这也许是最流行的看法。其二,谦虚说。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作家”高于不见经传的“写家”,前者指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后者指的是凡能拿笔写东西的人,二者有着层次的差异。老舍自称“写家”,毫无疑问,自居卑微,是为谦虚。巴金执这种看法,1984年他去香港接受中文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下飞机后在贵宾室接待记者采访,说:“我不是一个作家,只是写家,甚至连写家也不是,是个老弱的病人。”报载,巴金那真诚而谦逊的话,使香港的传媒和公众深受感动。其三,人格说。 由谦逊说引申开来,并深化下去,便产生人格说。老舍一贯称自己为“写家”,并非偶一为之,这种谦逊便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内涵,到达了人格的层面。 执这种看法者以舒乙为代表。他在《老舍教子八条》中写道:“老舍先生称自己为‘写家’,不说‘作家’,还称自己为‘文牛’。实际上,这是他的一种人生观。纵观他的一生,不论是办教育,还是当作家,都围绕着一个大问题:怎样做人。

五、 研究收获
通过这次研究报告的资料积累与探索当中,我对老舍先生其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印象。他坚持不懈,笑对人生和充溢心中的爱国情怀,始终深深在心中沉淀,难以忘怀。
(一)文学·特色
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正是因其写作特色菜会广为流传。他的笔墨中蕴含“京味”,语言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温婉多讽——
1)“京味”风格
老舍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北京为背景:《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作品的群众地方话,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而这些运用,也是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改造,然后再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2)通俗易懂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比如,《北京的春节》一文,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明白如话,没有难懂的字,没有拗口的句子,没有文雅的辞藻,也没有欧化句式。读起来,我们犹如在听一位长者拉家常、讲故事一样亲切有味。曹禺说得好:“他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谈的。”
3)诙谐幽默
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老舍对生活中的幽默极为敏感,并善于以机智与讽刺的形式来表现,小说经常运用夸张、比拟、讽喻、反语、谐音、曲解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老舍是一个幽默的语言艺术家,他的幽默才华闪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
4)温婉多讽
抗战时期老舍的作品多以直接为民族解放服务为题旨,后转向直接向群众宣传的话剧创作。如《国家至上》、《张自忠》,颂扬民族正气。抗日战争后期写的《四世同堂》回到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和所擅长的幽默讽刺艺术。小说刻画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市民,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内心冲突,于苦难中升腾起来的觉醒和抗争,也有无耻堕落。老舍也在动乱时期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所形成的创作来揭露社会的种种黑暗和人性的弱点,新中国的成立又激起了他对祖国的颂扬。

(二)个性·特点
老舍对于市民性格的弱点是持批判态度的,但态度比较温和。他的小说在对国民性进行批判时,更多的是温和同情的讽刺而不是尖锐犀利的抨击。老舍身上涌动着一股温和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溪流,以他温和、真诚、义气甚至淘气的性格,为现代文学贡献了一种独特的幽默艺术。
(三)人物·模范
老舍先生曾多次说过:“一个读书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他的一点气节。”老舍先生骨子里是格外坚硬的,他的作品中也时常饱含着对于旧社会属于自己的认知,反应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直至现在,其人其作始终是一个屹立不倒的坐标。
老舍在抗战期间,他的每一部作品,每一篇文章,甚至每一次谈话,都没有离开过抗战这个主题。老舍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如此强烈和真切,恰好证明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确实是每一句话每个行动都和抗战有关。面对老舍的这种爱国情怀,正是我们学习的模范!
老舍先生平时爱看书,又爱享受生活,对孩子严格苛刻,喜欢情趣,这似乎与他的文风有着矛盾之处。我却不这样认为,他坦率地揭示旧社会的黑暗,正是坦然面对一切的做法,为激起众人的爱国热血而为之努力。为文学坚持不懈,为读书坚持不懈,不正与我们现实生活中做任何事都应拥有的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
![]()
![]()
![]()
![]()
![]()
附:《骆驼祥子》读后感——
苦难时代下遗失的梦
他是曾经为买车三年以来节俭的追梦人,最终却成了旧社会被波折驱使而逐步堕落的行尸走肉;他是曾经甘于做牛做马以拉车谋生的平凡伙计,最终却成了充满敌意,为了小势小力而不顾颜面的傀儡。
——这是祥子。一个属于旧社会底层人民的故事。
指尖落在最后的文字上,情绪始终积在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老舍将结局定格在悲剧之上,我们大可不必去说;然而,对于他这一生的追求,都围绕着一个梦想,对于他的堕落,全都因一个缘故,引发着他最后对生活的屈服。
祥子生命中的三起三落,让他的梦想即将实现又濒临破灭。紧接着,小福子上吊的消息吹熄了心中最后希望的火花:祥子对生活丧失了信心,他的一切,他的梦想皆被碾碎了。他开始抽烟,耍坏,打架,犯懒,占便宜,对车也不再爱惜;甚至到最后为了钱而出卖性命。
曾经,拉车是祥子谋生的出路,是他唯一的梦想;曾经,他憨厚老实,善良淳朴,有骆驼般的坚韧精神,对生活充满希望;曾经,他与周围人不一样,他为了梦想,可以不顾一切地拼搏奋斗。曾经我也对他充满钦佩。然而,这些却被磨灭成了曾经。祥子也实现过自己的梦想,他有能力,有决心,却被剥夺而一无所有。
不,祥子被剥夺的,不仅仅是他的积蓄,还有他作为一个劳动人民善良淳朴的美德和奋发向上的斗志。社会毫不留情地剥夺了他的一切,他所梦想只不过是独立自由的生活!
祥子一次次与梦想失之交臂,却也无法拒绝自己厌恶的一切;他一次次苦苦挣扎,却在漩涡中越陷越深。这就是社会的残酷,它不会因为谁停下脚步就返回开始,正如没有什么是完美的。梦想是靠自己来争取的,但我们却不能改变最终的结果。所以——
去努力拼搏吧,不要等自己无法扭转局面的时候再去付出!
去与挫折抗衡吧,不要等自己堕落时再后悔莫及!
记住他的故事,记住他的结局,他苦难时代下遗失的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