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丹〈论语〉心得》随想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终日快乐不起来,以为自己得了抑郁症,于是去看心理医生。他告诉医生,自己每天特别害怕下班回家,工作的时候一切正常,一回到家就惶惶然不知该做些什么,越到晚上越是这样,所以整夜整夜的失眠。可是第二天早上一投入工作中就症状消失,一切正常了。医生听完他的倾诉,给了一个建议,让他去看当地一个著名的喜剧演员的演出,看看是否能够缓解,这个人泪流满面,大哭起来,他告诉心理医生,自己就是那个喜剧演员。
这是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讲述的一个故事。乍听起来,觉得这是一个特例,好像是一个寓言故事,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很远;仔细想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在紧张的周而复始的工作中,迷失了自己,忘记了自己出发时目的地的人亦不在少数。滚滚红尘,物欲横流,在忙碌中,还有多少时间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个社会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而于丹的心得,就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解读了圣贤与经典,使我们能够沐浴着圣贤的光辉学习成长。
记得在求学时曾经断断续续学过《论语》的某些篇章,有这么一句话至今还能脱口而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赞扬他的学生颜回的句子。当时老师送给我们这些即将走向教师岗位的师范生四个字:安贫乐道。那时候我们这群心比天高的年轻人不太懂得这个词的含义,甚至有些不以为然。随着岁月的流逝,已进入不惑之年的我对这几个字好像有了更深的体会,真正的快乐是什么?是不是越有钱就越快乐呢?答案是否定的,真正的快乐发自内心,和贫富无关,正所谓“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果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内心是快乐的!于丹告诉我们,真正的贤者,能够不被物质生活所累,不论在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中,都能始终保持内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这样的人才能始终保持一种快乐的心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文人传统的道德理想,这一古训中的“修身”是基础、是关键。可以说,没有“修身”,就没有“齐家”和“治国平天下”。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就像上文故事中的喜剧演员,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忽视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以至于人格分裂,真是可悲可叹!
孔子的《论语》,讲的是做人,于丹的读后感,诠释了做人的境界。众所周知,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的力量始于人的人格与内心。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如果能够无愧于心,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是说做人要厚道,就是这个意思。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逐渐成为内心完善的人,才是君子之为。
《论语》讲的是做人的道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的生命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了,但是人却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工作压力大、贫富不均等等问题都具有社会普遍性,这使很多人心理不平衡。于丹的慧眼在于适时发现这一问题并及时推出了这样一本书,使我们在烦嚣尘世中能够洗涤自己沾染了尘埃的心灵,使自己的内心更加充盈强大,也使我们及时把握自己的生命之舟不至于偏离人生航向,读了这样的一本书,仿佛给自己的心灵浇了一次水,冲走了一些烦琐世俗的念头,滋养了自我的内心世界,让我更积极地去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