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鸭·等吃·要喂·觅食
——期末考试分析
起
春天的时候,儿子买回了三只小鸡。刚到家时,颤颤巍巍,瑟瑟缩缩,有一只脑袋一栽一栽的,似乎随时都会倒下,好不可怜。姥姥说这是养鸡场挑剩下的有毛病的小鸡,估计养不活。
家里有个大院子,姥姥种了好些蔬菜,白天阳光温暖的时候,姥姥就把小鸡放到院子里,让它们自由的奔跑。三只小鸡形影不离,唧唧叫着,不停的刨土,啄菜叶子,然后跑到水盘边仰着脖子喝水。有人来的时候,就飞奔着围在你的脚边,对着你唧唧的叫,似乎再说“我要吃,我要吃”,特别招人喜欢。我们走路的时候,要特别小心,生怕一不小心就踩着了它们。它们一天天长大,羽毛尖长出了白色的翎。可惜,不久,被不知什么鸟叼走了。一家人都很难过而愤恨,耳边似乎总是听到“唧唧、唧唧”的叫声,儿子说:“妈妈,我真想哭。”它们实在是太可爱了。
承
车库的房檐下有一窝小燕子。每天推车,看到两只小燕子进进出出,忙忙碌碌,心里面就十分的欢喜。快到夏天来,就听到燕子窝传来一阵“呷呷”的叫声,一看,燕子窝里探出三颗小脑袋。其实,小小燕子基本上看不到脑袋,只看见三张嫩黄、张得大大的大嘴巴,那样子似乎恨不得让人把自己的嘴巴掰开似的。燕子夫妻来来回回更忙碌了,每回都往张的最大的那张嘴里填食物。过了不久,燕巢里只剩下了两张嘴,那一张呢?我有些黯然。
转
酷暑降临,期末测试尘埃落定。成绩看似喜人,我却不敢盲目高兴。考试,看的不是分数,看的是通过分数反映出来的问题。
现象:本次期末考试难度不大,有将近40%的题目课堂上讲过的习题,并反复强调过。以同学们的学习基础,在正常情况下,成绩应该达到百分制90分以上。但结果从整体上看,数学、英语勉强能达到标准,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生物较差,达标的同学凤毛麟角。
分析:达标同学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1、上课听讲认真;
2、善于思考,追根究底,有疑问及时找老师解决。
不达标的同学则追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在课堂上就是似听非听,一心多用,忙忙碌碌记录结果,却拒绝跟着老师的思路探索发现,只动手,不动脑。所以他们没有疑问,即使有了疑问,也只想到别人那里得到现成的结果就好了。
反复的重复练习,题海式训练有助于加强记忆,增加熟练程度,当碰到简单的熟悉的题型时自然相对轻松一些。但是对于强调自我意识,发散性思维比较强的课程,重复练习就失去的功效。面对中招历史、政治开卷考试,看看今年高考数学的惨痛教训,我们就必须要有所警醒。
结论:所以,本次考试反映出来的问题不是同学们练得不够,背的不熟,而是思想懒惰。即便是成绩相对较好的数学英语亦是如此。他们只是在老师高压作用下的重复练习和本次考题模式化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而已。而对于其他各科,则是同学们 “上课听不听,考试背一背”的错误经验的牺牲品,仅靠老师家长施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合
常常有家长问:为什么同样的老师,同样的环境,人家的孩子那么优异,自己的孩子却处处不如人呢?老师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面对勤于思考的孩子,学生启迪着老师,老师带动学生,常常能使老师有所突破,从而扩充课堂容量,加大探索深度。上完课后情绪激昂,思绪万千。反之如果面对死气沉沉的一片,再好的老师也只会照本宣科了,教学效果自然就出现高低。
被预言养不活的小鸡,自己觅食、自由奔跑,活泼、健康、可爱,让人难忘;嘴巴张的不够大的小鸟被饿死了;填的最肥的鸭子最好吃。其实,他们就像我们的孩子们,愿意动脑子想办法的终会争取到一条自己的生存之路,被动或等待往往意味着灭亡。尤其是那些被填肥的鸭子,看似很优秀,其实最可悲。填鸭的可怕不在于鸭子被填的时候是多么的痛苦,而在于被填肥的鸭子只有死路一条。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是《论语》里,“荷蓧丈人”指责孔子的话,大概意思是说他不勤劳,不参加劳动,哪里称的上是老师。这句话强调了劳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受到了孔子的推崇,他急忙让子路重新去拜见这位隐者。
我认为,“勤”指劳动,“分”应当指动脑子,毕竟,分清五谷不见得一定动手,却一定要动脑。在农耕社会,动手在前动脑在后,在信息社会,更强调动脑,我们要说“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孰为夫子?”如果老师家长不能带动孩子动脑,“孰为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