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安排“零花钱”
育才学校 孔繁琳
偶尔中午大课间,看见班内很多孩子都拿着不同的零食在吃,乍看时间,离孩子们吃过早饭也就仅仅两、三个小时,如果早饭吃好的话,绝不应该到肚子饿的时候。
迎面正好来了几个手里拿着零食的孩子。起先,他们看到我后很不意思的想避开,避开的原因我想无非就是因为手里的零食,但实在没办法躲的情况下,只好笑着走来。为了避开这种尴尬的局面,于是,我主动和他们聊起来。我轻描淡写的问:起早上吃饭了么?他们都说:吃了,吃了。吃的啥?孩子们:有的说豆浆,鸡蛋。有的说在外面吃的胡辣汤,油条。有的说只买了个馍馍等等。那现在又饿了?孩子们笑而不语,显然答案是否定的。那为什么要买零食呢?孩子们的回答是:看见别人买了,自己也就想买了。那钱是怎么来的呢?有的孩子说:爷爷给的。有的说:爸爸给的,妈妈给的。有的说:自己平时的零花钱。有的孩子说:自己赞的。有的说帮家长买东西时,剩下的,……
哦,那就让我看看都买了什么好东西?一包拉条。一包口香糖。一包方便面。
我们不是说过这些都是垃圾食品吗?为什么还买这些呢?
孩子们笑而不语。上课铃声响了,孩子们回到教室。但我脑海里一直盘旋着一个问题:孩子们的”零花钱”是该引起家长的重视了!
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
日本一个国际大学教授曾对中、日、韩以及越南四国少年的零花钱方面做过调查报告,结果调查的报告显示:
越南孩子零花钱最少
中国孩子的零花钱最高
而且,中国孩子零花钱数额相差还较大。比如:在描述中国青少年的零花钱状况时,日本学者用了“不安定”这个词语来形容,日本学者表示,中国孩子零花钱的“贫富差异”让人吃惊。
日本学者调查发现,中国一个班级里一个月零花钱多者可以上千元,少的则可能几乎没有。中国家长给子女的零花钱数额也有明显差别。高的一周可能一百不等,低的一周可能5元以下,这种情况在日本,韩国是很少见的,尽管他们的经济条件不尽相同,但一个班级同学的零花钱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父母甚至会相互打听各自给子女零花钱的数额,并约定大致的数额,不会出现有明显差别。这种做法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避免孩子攀比而造成心态不平衡。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问题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孩子是为了攀比才买零食的,好像别人买了东西,我没有买,我就会很没面子一样。所以长此以往,孩子们的零花钱有时候就变成了炫耀的牺牲品。再者,加上有的家长对孩子零用钱的不正确教导的使用,所以,孩子们有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花,什么时候不该花,反正,没有钱了,就家长要,家长也不会不给。也就是说我们的家长给孩子零用钱最随意,有时甚至不问钱都花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不能不说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下午放学前,随机在我班64个学生中展开调查,调查的内容为:一天中,你花了多少钱,都买了什么?
调查的结果是:41人今天都花有钱,占班内学生总数的64%。没花钱的21人,占班内总人数的33%。
然后,我又对钱数做了阶梯划分:一天花3元以下的学生:13人。4—6元的16人。7—10元的4人。10元以上的8人。
在看看,我们都买了那些东西:碳酸饮料:26瓶。雪糕:27支。零食,方便面,香肠,都超过10个,但买文具的仅9个。
这仅仅是一天的调查结果,不能不让人担忧啊!我们的孩子会合理支配钱吗?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很多我们都完全不用花钱的地方反而消费了很多钱,比如说饮料,如果我们每人准备一个水杯,从家里带来纯净自然的白开水,不是比碳酸饮料更利于我们身体健康吗?
其实,在教育孩子们学会自我约束钱的花法时,我们中国家长不防参考参考其他三国家长给子女零花钱的方式:第一种是定期给孩子一定数额的零花钱,让孩子自己安排开销。第二种是根据孩子的要求或愿望来给孩子零花钱,每一次和孩子协调或者控制孩子的要求。不是那么随意,也不是那么轻易。这种方式,日本家长多选择前者,韩国和越南的家长则乐于采取后一种方式,而在中国,两种方式的选择兼而有之。日本学者认为,不同零花钱的给予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培养有不同影响。定时定量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懂得统筹安排财富;需要用钱时与家长协商,则能锻炼孩子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