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经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集语言学、音乐学、音韵学于一体。用吟诵的方法来学习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吟诵过程中获得经典的道德熏陶和音乐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师生直面经典,吟诵经典,感受经典。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1.师生共吟,营造氛围
我是09年开始学习吟诵的,14年学生毕业时可以说我们班的吟诵搞得轰轰烈烈,而其他平行班级去按兵不动。14年我再接一年级,我号召组内的老师们都来用吟诵的方式来教学《国学》(我们学校是北京育龄童《国学》实验学校,有小学六年一贯的《国学》课程),可惜我的雷声大,老师们的雨点小。原因是他们不是不想教,而是不会教,认为吟诵很神秘高不可攀。于是我从网上买来录音,利用家长资源,根据《国学》课时安排剪切成一段段,让老师们国学课堂和早读时间给学生放。半年下来,学生学的效果不错,可我发现老师还是不敢张嘴吟诵,这样不行,老师的层面吟诵的场形不成还是不行。
今年春节过后我就开始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办公室人齐,就挤出来一点时间一句一句教老师们吟诵。半年的坚持,老师们终于能张开嘴吟诵了,办公室吟诵的氛围基本形成。当老师们觉得吟诵是很容易的事,教学生就水到渠成。这一年的时间,我们就有两位老师王丽军、芦小静上学校吟诵展示课,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本学期我将会继续推选我们年级组的新还会有老师上吟诵展示课。
2.搭建平台,活动促进
我们尽量给学生搭建多个展示平台。我们学校夏有读书节和冬有诗歌节,读书节在每年的六一前,诗歌节在元旦前夕,两节的节目都有大型的展演节目,展演节目内容以经典诵读为主,每个节目都要展示师生一起读经典、诵经典、演经典。
濮阳市委宣传部、濮阳市文明办、濮阳市教育局、濮阳市演讲朗诵学会,每个传统节日都要联合举办诗会,春有清明诗会,夏有端午诗会,秋有中秋诗会、重阳诗会,冬有新年诗会等。
不管是学校的节日,还是市里的各种诗会,我们研究院都会带领学生参加。我们不放过任何一次展示吟诵的机会,就连升旗仪式上的展示,吟诵也成为了我们年级组的特色,本学期开学第一周升旗仪式上我领着学生展示吟诵诗《经卫风木瓜》,中秋节张炎老师领着学生展示吟诵《古朗月行》。当吟诵变成了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的时候,吟诵也就成了老师、学生、家长生命的一部分。
我带的二年级的孩子截止今天,展演的吟诵节目不仅在市电视台、省电视台展播,今年暑假还有幸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诗韵龙都》的录制,这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一段难忘的生命历程,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3.立足本土,研发课程
濮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近四个世纪的卫国故都,这座老城有史可考,有物可证,有城可观、有事可说,有诗可吟,有戏可唱。《诗经》是商周时期先民们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咏唱,吟诵《诗经》中的《卫风》, 能让我们了解中原地区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和文明程度。基于此,我们研发了《诗经卫风》的吟诵曲谱,书稿囊括的《邶》《鄘》《卫》中的39首。每一课包括三个版块:正文曲谱、诗歌大意、吟诵要点。正文曲谱里面的所有汉字都有注音,解决了生僻字难认的问题;诗歌大意简单介绍诗歌主旨、背景以及大概意思;吟诵要点从专业的角度对每句诗进行声韵分析,讲解吟诵方法。
吟诵卫风,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了解各诗的主题都围绕君子之风、君子之德这个中心。季子评《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吟诵《卫风》,让学生感受在三风诗里所反映的强烈的忧国忧民精神以及对自由的大胆追求精神。书稿已经完成,我们将结合音乐老师利用两年的时间在课堂上教会孩子们吟诵。
吟诵经典,含英咀华,口齿余香,我将带领我们的团队继续努力,继承中华之绝学——吟诵,做有根的中国人。老师们,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吟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