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由书升……
育才学校 孔繁琳
家里的很多绘本书中,女儿最喜欢英国 彭妮·艾夫斯的《我永远爱你》这本绘本书。《我永远爱你》这本书我和妞妞不知共读了多少天,多少遍。现在,只要睡前拿起这本书,他哥哥就会意见特别大的会说:“还是这本呀,我不听了,妈妈,妞妞就不能换一本吗?妞妞,求你啦,换一本吧。”
前几遍读。我读他们听,妞妞记住了一句话:阿力爱妈妈。我不知道是妞妞听懂了书中爱的意义,还是这句话画在碗上,她影响较深。我不得而知。
再读。我把阿力的名字换成妞妞的名字。妞妞感到很新鲜,一直咯咯的笑。这个故事中她成了主人公,显然有点受宠若惊。“妈妈,妈妈,你不要说我吧。”“妈妈,妈妈,你说我吧(说我的名字)”
再再读。打开书第一幅画面,意外发现,妞妞能跟着我一起说出第一句话:今天,阿力早早地起了床。他跑下楼来到厨房,“我要给妈妈做早餐,烤面包,抹蜂蜜,她一定爱吃!”
第二幅画面:阿力去拿盛蜂蜜的碗……
我有点吃惊,妞妞说的字丝毫不差。
第三幅画面:砰!妈妈最喜欢的碗摔成了九块碎瓷片。“我数数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九块碎瓷片。妈妈,是阿力打烂的。”
第四幅画面:阿力不是故意的。可妈妈会怎样说呢?妞妞随声应和:“阿力不是故意的。”
第五幅画面:妈妈正在做早操,“嗨,阿力。我好像听到什么东西摔碎了?”
“妈妈,是不是只有我乖乖的,你才爱我呀?”阿力问。
第六幅画面:“我永远爱你呀。”妈妈笑着说。
“要是我做坏事了呢?”阿力问。
“我还是一样爱你。”妈妈说,“真的,不骗你。”
第七幅画面:“那如果我跟乔乔用枕头打仗,弄得里面的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
“我永远爱你。不过,你们得把羽毛收拾起来。”
儿子平时是个调皮蛋,读完这句后,也许是被书中阿力所犯下的如此错误,妈妈都没有批评的话语所感动,触及了他的心灵——想到自己也是像阿力一样经常出错的小孩,不想被妈妈批评,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儿子在我的脸颊上轻轻地亲了一下,“妈妈,我永远爱你。”妞妞马上学着哥哥的样子,做同样的动作,“我永远爱你,妈妈。”
……
最后一幅画面:不一会儿,阿力就下楼了。
“看,一个新碗。”他说,“这个碗的名字叫‘阿力爱妈妈’。小心啊,妈妈,上面的颜料还没干呢。”
“我会非常小心的。”妈妈笑着说,“现在这个是我最喜欢的碗!”
儿子:“阿力可真能啊!阿力送给妈妈的碗,妈妈真开心啊!”
妞妞:“阿力爱妈妈,我也爱你-妈妈。”
整本书都以温暖、明亮的画面呈现,熊妈妈自始至终不断重复着“我永远爱你”这句话,即使是事情真相大白以后,妈妈仍对阿力这样说,此时阿力才获得了最终保证。这种毫无保留的爱激发了他的创意,他用一个艺术创举汇报了妈妈。书中的事情就像是我们身边那个经常有错的孩子一样,当犯了错误以后,总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试探着家长的语气,窥视家长的动作。想找个挽救错误的机会一样。那种表情和阿力丝毫不差。
我不能确定儿子和妞妞是否理解书中“爱”的真正含义,是否理解故事情节,故事内容,但从这个故事中,孩子们至少学会了一样东西——“爱”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