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文

2018-07-11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开发智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它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促使学生去钻研、探索、实践;兴趣是一支兴奋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的老师。

学生入校以后,其主要活动由游戏变为学习。整个在校学习期间,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强的可行性。那么,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一)逐步提高学生的需要

一个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需要的对象就是兴趣的对象,正是人们对某些事物产生了需要,才会对这些事物发生兴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因此,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首先应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努力强化、提高其需要,这一般需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学习目的性教育

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把理想与当前的学习联系来,帮助学生解决为谁学习,为什么学习的问题。学习目的性教育助于学生产生间接的学习兴趣。实践中,可以开展目的性教育活动,但更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如语文课上可让学生明白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是为了给中国人争一口气;鲁迅给颜黎民的信,说明他对青年一代的关怀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所畏惧等。

2、注重打好知识基础

学习兴趣与学习相应的知识基础有关。教学中应注重打好学生的学习基础,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应帮助其增强信心,克服自卑心理,以及填补缺漏知识,这样,他们才能跟上其他同学,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争取能够发挥最大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过来让学生充满自信,对语文课更有兴趣,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联系实际,增强求知欲。

求知欲是推动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一种内心渴望。教学中经常向学生提出生活实际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于新生事物,特别是自己没接触过或很少接触的东西,他们有着一种莫名的求知欲望,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点,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根据学生好奇、好动、求知欲和好胜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可采用实验操作、观察实物、投影演示、录音录像、动作表演、游戏比赛、讲述故事等多种教学手段,诱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亲自动手操作

由于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动耳,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他们在实践中得出的东西,会让学生增强自信,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如自学课《杠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杠杆的作用,教师可准备一个重物和杠杆,让学生较使用杠杆和用手搬动重物,哪一个更省力。经过操作后,学生得出了“使用杠杆更省力”的结论,有了自己得到的结论,学习语文会更加有兴趣。

2、电教手段

电教手段包括幻灯机、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仪器的使用。运用电教手段,可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色彩鲜明的声像素材,使机械呆板,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更益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有趣的企鹅》一课的开始,老师先演示了两幅幻灯片,第一幅是在一段低矮的海岸上,许多可爱的企鹅栖息在这里;第二幅的背景是南极考察对的房屋,前景是一群企鹅,因为它们第一次见到人,所以表现的特别好奇。两幅幻灯片放完,学生立即被那生动的形象所吸引。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和口述每幅幻灯片上的企鹅各自在干什么,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时,学生非常想知道其中细节,情绪处于一种新奇、渴望、探求的亢奋状态,急于学习课文,了解细节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活动手段

在教学中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竞赛活动,搞角色扮演、讲述故事等,可迎合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常让学生结合表演进行朗读背诵,“鹅,鹅,鹅”——就可以模拟鹅的叫声,“曲项向天歌”——以臂象征鹅高声欢叫时的颈项一伸一缩的样子……如课文故事性强,有人物,有情节,有个性的对话描写,一般采取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如〈〈小抄写员〉〉、〈〈赶花〉〉等。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设疑或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吸引学生寻根究底,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提出问题应当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费气力,轻而易举就能解决,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还会让学生厌烦。正确的做法应是设置的问题既要有一定难度,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才能解决,“站在地上够得到不行,跳了很高还够不到也不行,唯有让学生跳一下才能够到才能让学生有动力。”让学生尝到自己“摘苹果”的甜头,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问题情境应设置在必要处。教师要避免“满堂问”,抓住知识的关键处,也就是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三是创设问题情境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对学习活动保持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开展学科兴趣小组活动

学科兴趣小组为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发展个性特长,满足个别爱好的条件。学生在参加兴趣小组活动中,开拓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培养了刻苦钻研的精神,在愉快有趣的学习中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求知欲被激发,进一步发展兴趣的需要得到满足。为了发挥学科兴趣小组的作用,在活动时应注意:

1、兴趣小组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

兴趣小组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一方面,要符合学生兴趣小组爱好特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的知识向纵深方面发展;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科内容和教学进度,使课堂上所学知识得到扩展,加深和巩固,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兴趣小组的活动要有严密的计划

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内容、形式、方法等,教师均应结合各科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周密计划、合理安排。一般来说,学习兴趣小组活动的次数不宜过于频繁,以每周一至两次,每次一至两小时为易。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如语文兴趣小组可交替进行朗诵、阅读、作文、演讲等活动,并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使每个学生都能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3、活动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在兴趣小组活动中不能一切包办,只能起组织作用,引导作用,应该保证学生在活动中的主要地位,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需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教师只要在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主要的还是让学生自己发挥实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教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这方面的经验,不断的充实自己,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基础,教师应该抓好这一方面,并且充分的利用这一点,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

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帅天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