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作文材料的改造与嫁接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并不是没有掌握作文的素材,只是这些原始材料比较芜杂,凌乱,或者不完整,似乎难以理清头绪,所以,会感到与要写的文章主题挂不上钩。怎么办?我们有两个小小的方法可以改变这种状况,一个叫“改造”,一个叫“嫁接”。
一、改造
我们手中的材料都是可以改造的,经过改造的材料便能够和命题对上号。所谓“改造”,就是对原材料进行整合,变换角度,创新运用。现在,很多同学忙于作文,疏于读书,自己掌握的素材很贫乏,一写文章就是岳飞、文天祥、居里夫人、张海迪……不是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就是神十飞上了天……不是说这些例子不好,实在是这些例子都是熟面孔,众人皆知,你不说俺也知道,当然也就落入了俗套,失去了吸引力,不能再有效地调动读者的积极思维。而材料的新颖,来自于陌生感,只有陌生的材料才能调动起阅读的兴趣。所以,对这样的材料就要进行改造——这是一个素材运用的积极方法。
改造的常用方法是“翻新角度”。对一个看似平凡的人或事,换个角度来看它,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是有可能对同一材料做不同的符合主题要求的改造的原因。有些作文题是考生常见的,这类作文题写来写去,材料总不外乎那些“平常人”、“平常事”。如“母爱”一题,关于母亲对孩子的爱的材料总是具有一些既普遍又很平常化的特点,如何把这些材料改造成既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又让读者耳目一新的材料呢?那就要翻新角度,让它由“腐朽”化为“神奇”。下面这篇王梦岚的《深夜,那盏灯里的爱》就是这样写的。
深夜,那盏灯里的爱 王梦岚
夜深了,月光静静地照耀着大地,洒下一层薄纱似的银辉。我被一层朦胧而温暖的灯光笼罩着,不禁忆起了深夜里的那盏灯……
那是小升初考试前的晚上,我正在灯下复习,翻书声仿佛一首悠悠的小令,让我信心倍增。真是天意弄人,就在这重要的晚上,忽然,“啪”的一声,停电了,我眼前顿时一片漆黑。
我摸索着走出房间,看见了一缕手电筒微弱的光——那是妈妈正翻箱倒柜地找蜡烛。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蜡烛还没找到,手电筒就没电了。
没有手电筒,没有蜡烛,没有灯光,叫我怎么复习?手电筒慢慢熄灭的光,仿佛也熄灭了我的自信。我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妈妈:“都怪你!蜡烛没了也不去买,手电筒也不充点电,叫我怎么复习?明天怎么考试?”我跺着脚,摔门而去,把妈妈一个人留在客厅里发愣。
“吱——嘭”的关门声叫我火冒三丈。哼!我无法复习,你却跑去散步,怎么当妈妈的?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时间如流水,冲淡了我心里的怨恨。悔恨如一个发酵的面包不断扩大,逐渐占据了我整个心灵。这怎么能怪妈妈呢?她也不想停电的呀。
“吱——嘭”的关门声暗示妈妈回来了。我依然坐在房间里。突然,我房间的门开了,妈妈走了进来。“你干什么去了?”我站起来。“我……我去给你买了这个。”妈妈说话有些颞颥,像一个做错事的小孩子。她从一个袋子里拿出了一盏不用插电的小夜灯,“女儿,真对不起,都是妈妈不好,妈妈也不知道会停电……”我的泪水如开闸的洪水一般汹涌而出。这么晚了,妈妈为了这盏灯,一定跑了不少超市吧?
“妈妈,对不起,我不该这么任性……”我一把搂住妈妈。虽然此时屋子里很黑,但妈妈一定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夜深了,月光朦胧,撒下薄薄的纱似的银辉。灯下,我正认真的复习。这盏深夜的灯如母亲的爱,照亮我前进的路!
这篇文章所用的材料,就是母亲为“我”深夜买灯的小事。如果按一般的思路,这则材料会是这样的:母亲为了让女儿考上好的学校,将来有出息,在突然停电的夜晚,不顾一天的劳累,跑很远去给女儿买灯,让女儿深受感动,决定用最好的成绩报答母亲——这就很流于一般化了。材料还是这个材料,而王梦岚却从自己满怀着愉悦的心情复习备考的角度入手,并用误会法来表现停电后自己对母亲的怨气,最后谜底揭开,母亲悄悄地心怀歉意地去为女儿买回了灯。朴素而又深沉、无私而又伟大的母爱,无疑会给读者一种心灵的震撼。
如果把这篇文章的内容作为素材进行不同角度的改造,就可以写进不同立意、不同要求的文章中去。如果题目是《我理解了她》,这个材料稍作加工就可以用;如果题目是《大爱都在无声处》,这个材料的主要内容不变,仅仅变化一下叙述的顺序就行;如果题目是《这件事铭记在我心灵深处》,自己对环境做些必要的渲染,来凸显这件事便可;如果题目是《心灵的颤动》、《穿越心灵的阳光》等,只需依照主题的要求把材料变换一下说法就成了。
由此可见,改造材料,为己所用,并不是什么奥妙的事,关键在于动脑思考。
二、嫁接
嫁接材料是作文中一个很普通的方法,很多时候都会用到。就像我们写四季景色,写柳丝的柔美飘逸,抓的是早春时节的景象;写荷花的高雅清芳,剪辑的是六月初的荷池景色;写满眼金黄的庄稼、白雪皑皑的大地,捕捉的也都是一个特定时空的景物而并非季节的全部。我们把这些能够表现四季之美的材料嫁接到一起,于是,文章所表现的四季当然也就美了起来。鲁迅先生在谈到写人物的方法时曾说过,他小说中的人物,头可能在湖南,而身子却在山东,事情却在天津。他说的就是材料的“嫁接”。嫁接就是将生活中的不同事件、人物、材料、画面等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篇新的文章。嫁接法使用的是众所周知的事例、生活场景,通过灵活地整合,可以形成新颖的形式,能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大家需要注意:虽然要求中小学生作文要写真人真事,但决不能拘泥于真人真事,一定要有点随机应变的功夫。我们平时接受过很多各方面的信息,无论这些信息是来自亲身体验,还是道听途说,亦或是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上得来的,它们都是写作的原材料。我们可以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把几个人的事合并在一个人身上写;把听来的事当作亲眼目睹的事来写;把往年的事搬到今年来写;把发生在甲身上的事移到乙身上写。同时,素材嫁接到文章中去,并不是原文照搬,而是根据所写文章的话题或主题需要,来确定嫁接的“点”。一般来说,这个嫁接的点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或者例举素材中的生活片段;或者再现素材中的经典场景;或者挖掘素材中的深刻内涵;或者展示素材中的人物形象等。如《那片蒲公英》,非常真切地流露出“野”孩子对蒲公英的那份挚爱,蕴含着生活是人生最重要的教科书的道理。文章所展示的素材嫁接手法,就属于嫁接生活片段的范畴。
先让我们看看这则原始素材:我听说过,乡下的孩子采到成熟的蒲公英绒球,喜欢吹着玩儿。那些小伞飘啊飘,一定很有趣。后来,生物课堂上老师讲到蒲公英,我对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真想自己也亲自吹一次。后来,我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一个孩子在吹蒲公英的小绒球,更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在写作文时,作者根据主题的需要,对材料做了必要的嫁接,把别人的事转接到自己的身上,把别个时间的事移接到眼下的时间里来。于是,一篇颇有蕴涵的小散文《那片蒲公英》便诞生了。
由此可见,只要是需要的,只要是生活中可能存在或可能出现的,我们都可以进行大胆的嫁接。
那片蒲公英 胡卉青
我是个野孩子,凡是认识我的人都这么说,真的连我自己都这么认为。
小时候,我经常外出玩,直到夕阳西下时才回来,手上抓着一把蒲公英不停地吹,还带着一身的泥污,妈妈总是一边为我脱衣服,一边说:“你这个野孩子。”我就望着他,痴痴地笑,笑得那么开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认为“野”似乎太低俗了吧,于是每当走到路边满是蒲公英的小路时,我只能望着它们心里直痒痒。
那次,上生物课老师讲植物的传播途径,老师问了一个问题,蒲公英种子是什么途径传播的。用“风”呀,我在心里想,却又懒得举手,我觉得这是常识,可全班无一人举手。难道不是风?!我缓缓地举起了手,回答了问题。“对,胡卉青同学回答得很好,就是风!”啊,我惊讶极了,更令人惊讶的还在后面,老师居然还大大地表扬我课外知识的丰富。这也叫课外知识,我吃惊地想。这时我才想到这还得归功于我小时候的“野”。我又笑了,笑得那么地开心。
放学后,我第一件事就是去看那片蒲公英,夕阳下一个个小绒球,在风中摇摆,多么诱人。可我却没有去采,我问自己怎么了!这时只见一小孩儿跑过去,边笑边采,然后鼓起腮帮,对着蒲公英一吹,绒毛像雪花一样飘起来,轻轻地落在地上,他笑了,笑得是那么地开心……
同样是那缕夕阳,同样是那片蒲公英,可惜现在的我不再是小时的我了。
改造和嫁接的总体原则是:根据文章的立意要求,凡能说明文章主题的就用它,或者说改造过后嫁接之后再用它。这样,你就不会没有材料可写了,也不会因为材料太多而无从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