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为你保守这个秘密”
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苏霍姆林斯基
弹指一挥间,不觉已在班主任的工作岗位上痴迷16年了。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总会有某个同学一时糊涂,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譬如偷拿了别人的东西。怎么办?是严厉斥责?还是发动同学揭发?还是关上教室门挨个搜书包?因为一个人,而去怀疑所有的人,是不明智的,更是得不偿失的。事实证明,这些方法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以失败告终。既使最后找到了,对犯错误的同学来说,无异于是一场人格的灾难。
管?还是不管?怎么管?相信这是一道摆在每一个班主任面前的现实的谜题。
实际上孩子们的内心远没有成人想象的那么复杂,有时候偷拿一部手机,只是为了玩一下其中的几个游戏,原本想玩过后再放回去;偷拿别人的乘车卡,或许是想体会一下刷卡一族的潇洒……结果事情闹大了,被班级的舆论渲染成“小偷”,于是只好默默地压在心底,成为一生抹不去的一道阴影。
想起了前一段大河报上的一个署名“校正”的读者“替母偿还良心债”的报道,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个故事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引发出一段又一段催人泪下的往事,激发出多少令人唏嘘的共鸣。
“我会为你保守这个秘密”,是我发自内心对学生讲的一句话,而且也是实实在在处理这类事情的准则。(基于保密,不再举出具体的实例)
“我相信,这一个小小的东西,绝不能代表你是一个‘坏’孩子,你还小,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这一次你躲过去了,谁敢保证多少年后,你的内心不会受到一次次的自责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其为善也。”
“希望暂时借用或是玩玩的同学,抽个时间,放到我的办公室,或放到讲台桌里,你可以不必告诉我,当然,如果你信任我的话,也可以直接给我,相信我,我一定会为你保守这个秘密!”
相信我们的孩子吧。如果真的是本班同学拿走的,往往在讲过后的几天内,丢失的东西会奇迹般地再次出现,很多时候旁边还放着一张折的紧紧的字条。我从内心很感动,也很感激孩子对我的信任。而回不来的东西,我宁愿相信,是“主人”不小心遗失了,根本班孩子无关。
而且归还的东西,我都会及时把它放到政教处的“失物招领处”去,或者通过其它方式巧妙的回到主人的手里,不露一丝痕迹。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温情的核心其实是宽容,宽容宛如一场小雨,给人以清爽,焕发人性,即使大地污秽,也依然会洒满它的周身。
后记:从小就听够了古时背不出书要“打手板”的故事,还有经久不绝的“棍棒出孝子”的传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没有管理,就没有教育”、“严师出高徒”、“恨铁不成钢”…,如果愿意,我还可以举出许许多多类似的教育的名言警句。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品尝了许多教育的甘苦后,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其中存在的荒谬与悖论,夜已深,然而自己却兴奋无眠,因为我的心触摸到了一个更崭新、更火热的字眼,那就是“温情”。于是用激动的心驱动着同样激动的手指,打出这些文字,试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故事,向你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