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读书感悟(一)
韩素静
1.不再单纯以自我克制的心态“要求”自己要耐心,而且越来越自然而直觉地、“本能”地耐心。(译者的话P3)
感悟:当耐心成为自己的一种“本能”时,耐心才是真正的耐心,就如就寝前要洗脸刷牙一样。让耐心成为一种本能,需要做父母的诸多修炼,其中,最重要的是倾听意识。留心观察一下,看看当孩子说话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听孩子讲完再发言。也许,一留心就会吓一跳:我们竟然连听孩子一句完整话的耐心都没有。
2.平等并不意味着完全相同。四个25分硬币和一张纸币完全不一样,但却等值。(P2)
感悟:这句话给我很大的触动,每个孩子的外表、智力、性格、爱好、兴趣等等都不会一样,他们各有特点,正因他们的各有特点,才有了世界的丰富多彩。但在人格上,他们又都是平等的,都是等值的。为人父母或者为人师者,绝对不能厚此薄彼。我曾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这一问题,思考一番,我的理解是:真正的爱是剥夺了所有外在条件的爱,不论他的长相是丑还是俊,不论他的智商是高还是低。一个优秀的师者应该把自己修炼得柔软些,当看到孩子的优点时,为孩子欣喜高兴;当看到孩子的不足时,又认为那是人性的弱点和不足,而不只是这个孩子所独有的。如果修炼到这点,我们眼里的孩子,可能就可爱了很多。是的,性格内向的孩子沉稳,理性;性格外向的孩子活泼开朗,哪个孩子都不能代替哪个孩子,哪个孩子也不胜于哪个孩子,他们一个是四个的25分硬币,一个是纸币,形式不同,但价值完全相等。
3.我们常常剥夺孩子以负责任的方式做出贡献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机会,然后却反过来埋怨孩子,嫌他们没有责任感。(P3)
感悟:这句话貌似拗口,但其实道理很通俗。换成一个通俗的事例吧:我们一方面抱怨孩子做家务慢,抢过孩子手中的家务,剥夺孩子做家务的权利;一方面又埋怨孩子不做家务。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归属感和价值感属于中高层次的需求,一个孩子在家庭或者班级里是否有归属感和价值感,决定了他是否融入了这个家庭或班级。怎么才能更好地融入?那就是让孩子参与,让孩子深度地参与。从表面上看,让孩子参与劳动似乎是给孩子带来了体力上的劳累,但殊不知,这却是让孩子产生归属感的最好的方式。想想在我们的班级里,哪位老师对班级最有感情?大多数是班主任吧?为什么?因为班主任付出最多。说到这里,我又回忆起刚结婚时的那个“小窝”。当时工资很低,结婚时没有太多积蓄装扮“小窝”,于是,我们就自己买布做窗帘,自己买涂料粉刷墙壁,自己用一块一块砖铺平院内的小路……那几年,攒了一点点钱,就可以欣喜地淘点东西装扮自己的“小窝”,在这一过程中,自己就和那个小窝有了千丝万缕的情感,因为那个小窝的点点滴滴都有自己的劳动付出。很多时候,归属感和价值感和付出多少成正比,所以,想让孩子成为家庭或班级的一员,就不要剥夺孩子参与劳动的权利。
4.她既没有试图说服他,或者给他讲非洲挨饿对孩子,也没有想把麦脆调的更好吃些,更没有打孩子。她只是让孩子体验他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P7)
感悟:很多父母似乎最拿手的手段是恩威并用,当遇到孩子不吃饭时,首先采用的第一个步骤是哄,其次是吓,要不就来讲道理。卢梭曾经说: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其实,当你给他讲非洲的孩子如何挨饿的时候,他会怎么想?说不定他在想非洲距离我那么远,跟我有什么关系?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这里就教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方法:自己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早饭你不吃,好,那你就要一直坚持到中午,中间再饿也不许进食。当孩子切身体验到了早餐不吃中间肚子会咕噜噜地直叫时,再遇到他不喜欢的早餐,他可能也会尽力吃一些。我相信,体验,能深刻地进入孩子的生命中。
5.惩罚造成的四个R
愤恨——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报复——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反叛——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退缩——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自卑:我是个坏孩子。(P9)
经常受到惩罚的孩子,要么变得极其叛逆,要么变得因恐惧而顺从。(P10)
感悟:关于惩罚,不同的人曾有不同的论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假如孩子体验到体罚的可怕和震惊,那么,在他的心灵里,那种内在的、自身天赋的、作为自我教育的力量就减弱了。”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也曾说:“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这话有一定道理,受过惩罚的孩子往往会认为:“我已经受到惩罚,已经可以抵消我的过错了。我再犯一次又能如何,最多再受一次惩罚。”真正的教育不是只靠外在的约束,让孩子始终生活在被惩罚的恐惧中,而是要唤醒孩子内在的自觉,让孩子建立自律自主的生活。这样说来,以失去孩子自我教育的力量为代价而求得表面的服从有时是得不偿失的,当动辄用批评和拳头来解决问题时,批评和拳头也会很快失去力量。这次,我又积攒了几句话:惩罚会造成:1.愤恨——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2.报复——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3.反叛——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4.退缩——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自卑:我是个坏孩子。经常受到惩罚的孩子,要么变得极其叛逆,要么变得因恐惧而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