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中时候学习的是农学专业,课本中满篇都是大豆、小麦、玉米,几年时间背诵了大量的关于农作物的知识。参加工作以来,基本上没有用得上的地方,但是就如同织一张网,很难说哪一个网眼儿是重要的,那个时期不学习那些知识,就没有现在的我了。
玉米,也被称为“百日草”,生长期短,所以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掌握最佳“追肥”时间,实现科学施肥、经济施肥,为玉米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想追肥,首先要知道玉米的需肥规律,否则的话事倍功半,徒劳无益:
1、玉米对氮吸收是比较平稳的,到抽雄吐丝达到高峰,灌浆成熟阶段吸收速度减慢,整个生育期都吸收氮肥。
2、玉米全生育期都在吸收磷肥,也是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抽雄吐丝期达到高峰,后期吸磷下降,但仍占1/3左右。
3、玉米对钾的吸收,以拔节至孕穗期最多,开花期达到最高,以后停止吸收钾,反而由于钾素外渗植株体外,钾素有减少趋势。
故而,施肥原则上应做到:底肥足、养分全、追肥迅速及时。在4-5片叶时应及时施苗肥促壮苗;在8-9片叶时施好壮秆肥,以促秆壮穗大粒多;在11-12 片叶时施穗肥,促穗大粒多。
如果基肥放得还可以,就只施攻杆肥,其它的都省略了。
迁移到人的一生之中,有着类似的情况,每一个阶段需要求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古语说“三生儿看大,七岁看老”:三岁之前最需要的是安全感,此时爸爸妈妈除了给迅速生长的孩子足够的营养,就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这样的话,孩子将来会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原生家庭母亲最大的影响在情绪,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对女儿的影响尤其大,因为儿子的抵抗能力会强一些,会逃避),情绪稳定的妈妈比物质的给予更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一些家庭条件好的父母,不断地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孩子的情绪也一样会显得不稳定。如果安全感缺失,将来上学工作等,孩子都不会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的。七岁之前”习德“为重点,让孩子懂规矩,这样的话将来参加工作后就会以很阳光的形象得到肯定,从而给自己创造机会。
一个人在一生中还有三次关键时期,把握不好也是会有很大影响的:首先是十三四岁时,处于心里逆反期的青少年很容易受朋友的影响而学坏。接着是三十岁左右,对于个人的功绩会产生骄傲,心底里看不起老练的人。最后是到了四十岁,以为万事皆休,缺乏对未来的追求。
其实这是人生必经的三个阶段,如果受此变化所累,则可能一事无成或者是半途而废。
针对十三四岁青春期的孩子,先要了解他们的需要,那就是被肯定,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心智成人化,行为幼稚化,做事极端化,内心空虚化”的特点,如果硬着来,后果无非两个:爆发,产生严重的后果,或者被压抑,自己出现问题。所以家长需要学习,做好自我的心理成长,减少、降低对孩子在无意识中的伤害,认识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错误观念、行为,尽量摆脱社会、原生家庭、家族对成长的限制,父母突破、提高,孩子才可能突破、提高。
“三十而立”,对于这个年龄的人,基本上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成绩,整天忙于工作和应酬,淡薄了学习的信念,他们不知道在新的岗位是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的,“不学便无知,无知便狂妄,无知+狂妄=恐怖”,所以产生骄傲的情绪是很自然的。
“人过四十不学艺,坐吃等死度余年”。有这样的观点:四十岁还不懂得休养生息,晚年就会坎坷较多,如同一台行驶的汽车,只有中途停下来修理保养一下,以后的行驶才会安全运行,人生道路如同汽车行驶,要懂得检查、修理、休息和安全,如果一个人四十岁还要拼命,晚年的生活如同一台疲劳驾驶的汽车,危亦!
但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过去人均寿命短,所以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说法,也就是说,三十、四十在过去是指社会中坚力量的年龄,这个年龄应该是独当一面的年龄,不再应该是把时间全用在学新技能上,能把已有技能发挥的更好才是关键。
有一些人自嘲的说“人过四十不学艺”,说自己年纪大了,学东西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在这层意思上,英语里也有类似的一句话:"don't teach the old dog new skills”(别教老狗新技能),从这个角度理解应该说是有道理的,但是把这句话作为不思进取的借口就不对了,因为古人也说过“活到老学到老”!
大年初一,我度过了自己46周岁的生日,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有成就也遇到过很多困惑,但是不管什么情况,只要时机合适,我就要出去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这对工作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走上领导岗位的十多年,在不断自己学习深造,满足工作需要和家庭教育需要的同时,我也把打造一个好的学习型的团队作为追求的目标。取得的成绩不需多说,后人自有公断。
玉米又称“百日草”,每个阶段的施肥种类不一样,人最多也就是“百十年”,每个阶段努力的重点不一样。所以人这辈子,该羡慕的就去羡慕,改嫉妒的就去嫉妒,因为生活还是那个生活,咋样不都是一辈子?
人到中年考虑学习、工作的同时去保养一下自己,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也是很伟大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