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弄斧说“诗词”
---“青春门诊室”挑战古诗词小点评
傅录安
马岁末,书香文苑主推古诗词欣赏,之后,青春问诊又推出了“挑战古诗词”活动。首先是文苑邀请我做一些专题,后是鸟妈妈邀我进行一些点评。受命而为,不敢懈怠。
从听说我们圈子要做“挑战古诗词”活动,到与鸟妈妈聊诗词,再到读到大家的作品,非常感慨。也从大家的作品中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前期在做《三“惊”两“语”点诗词》时,把博友的作品打印了一份,并作了一些点评。但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在文中列举,现在再回头来看,弃之可惜,就放到博客里,与大家一起商讨吧。不当之处,也请广大博友批评斧正。
部分博友作品与简评:
如梦令 飞雪妈妈
月夜移步巷尾,桂花香里微醉。
倚树沉睡去,蓦然回首人回。
垂泪,垂泪,谁解离人辛味?
评:初读这首词,就好像自己也在这样的“月夜”,这样的“桂花香”里。“月夜”、“巷尾”、“桂花香里”诗歌般的语言交代了时间、地点和环境,凄清而幽静,正容易让人起离愁。“倚树”又写主人翁酒后微醺、倚树沉睡的模样,意象非常鲜明。
有点小问题需要商讨:1.空间转换快,读者可能不知道写的人在家中思念离人呢,还是离人在远方思念家。“倚树沉睡去,蓦然回首人回。”依这句看,应该是人在家里,思念远方的人。但是最后一句“谁解离人辛味”常常是游人自己的感叹,如果交代清楚,可能更好。2.第四句中两个“回”字的出现,不合诗词的韵律要求,在古人也很难处理这种韵律的转换。
西江月 飞雪妈妈
黑夜湛湛空冷,挑灯坐卧无眠。
素颜散发心烂漫,与书相伴甚欢。
可叹红楼一梦,难免尘世纷乱。
自古时光仅半暖,知足常乐释然。
评:看得出来,在押韵上下了功夫,用得也很好。巧妙地将两本书名用在了诗里,浑然一体。诗言志,歌永言,一个在尘世中靠书来慰藉自己的人,跃然纸上。但是,开首一句“黑夜湛湛空冷,”与最后一句“自古时光仅半暖,知足常乐释然。”前后的呼应关系不太恰当,景物与心情甚至有矛盾之嫌。作者可能想用“空冷”表达无聊与寂静,但是“空冷”更多表达出来的是心情不佳,失落或伤感,所以与最后的读书心境是不太匹配的。
《如梦令》
迟到的加木
那夜下楼散步,惊见月光如沐。抬头遥瞩目,
呆看拨云穿雾。咋弄?咋弄?竟然忘了归路。
评:写得通俗易懂,结合现代真实生活,幽默诙谐。“咋弄?咋弄?竟然忘了归路。”口语化的语言用在诗里,显得俏皮可爱。让人读来,不禁一笑。
《望江南》
迟到的加木
冬日暮,故园草木枯,千条枝干向天诉,落叶萧萧说情愫。期盼春来住。
评:冬天的天空确实是说不出来的高与远。树木枝条虽然失了颜色,但是抬头望时,它们向着天的模样,确实像是诉说。纸短情长,短短二十多字,想表达的感情却很明了。
“愫”和“住”的位置最好用平声,这样用韵更工整。当然了,我们现代人做诗歌,韵律已经不太讲究了,不用要求那么严格。
《如梦令》
迟到的加木
那夜携儿散步,惊见月光如沐,边行边瞩目,忽而枝头楼后。回首,回首,月儿跟在身后。
评:这首词写某夜散步、惊见月华的悠闲……静下心来,生活处处是风景。现代人作诗词,不必拘泥于古诗词的模式。写现代生活,写出诗词的韵味来,就是好的。第一个字不必因追求平仄而用,完全可以改为一个更美点的字如“薄”、“浅”、“暮”等。
《如梦令》
迟到的加木
青春一别经年,韶华渐行渐远。白发遮枯面,不忍镜中容颜。咋办?咋办?哪卖回春药丸?
评:依旧是通俗易懂,幽默诙谐。“咋弄?咋弄?哪卖回春药丸?”不忍窥视自己老去的容颜,竟然病急乱投医,一心想着哪卖回春药丸。将韶华不再的感叹用幽默的语气说出来,读者一笑的同时,更体会到了岁月流逝带给人的慌张与无奈……
春摇
昆吾小学 四(3)班 南祥临
春花 夏炎 秋之爽 冬章
春季秋风谣, 夏日热连连, 秋季菊花开, 冬季文章多,
花儿点头笑。 儿童挑促织。 秋风不断吹。 动物要冬眠。
心情又是好, 晚间促织停, 又是一秋天, 春天快来到,
春季一年好。 早上促织叫。 不是夏之炎。 一年快要过。
评:题目含义不太明确,个人建议改为《四季谣》
四季歌动人,少年歌四季。年纪这样小,就已经在学习作诗,这真是值得赞扬和鼓励。我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就需要这样的接班人,作古代诗词是传承,学习古代的优秀精神也是传承。
这几首歌咏四季的诗,都写出了四季最鲜明的特点,春花、夏热、秋菊、冬眠。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作诗,使诗高于生活又不脱离生活,这也是我们在写各种体裁的文章时所应持的态度。
韵脚要用好是诗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在韵脚上下功夫推敲一下,一定会更好的。
渔家傲
铭妈空间
——洱海云端
水天相接洱海边,白云萦绕舞翩跹。不知欲要去何处,问苍天,欲说还休赛貂婵。
倚窗远望凭栏杆,手捧普洱茶一盏。静观云朵自嬉戏,不去理,海北天南由它去。
评:上阕运用拟人的手法将白云写得十分生动,白云像是貂蝉般欲说还羞。也写出了作词者当时在美丽情景下把盏望云的闲适心情。下阕依旧写观云,将悠闲、舒适的心情写得更加详细,“海北天南由它去”,则表达了作词者洒脱、任云卷云舒的品性。
为了避免一个字的同一句中重复出现,还是应该对古文中的字词有些更多的了解,比如“毕”(古义是“结束”或“全部、都”)、“绝”(“消失”或“中断”),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不知欲要去何处”中,就可以改为“不知竟要去何处”。“竟”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但同样可可以表达出“欲”的意思。
夜 色
滇西高原湖水中,
一叶扁舟踽踽行。
碧波千顷朦胧意,
皓空万里独月明。
黄 昏
远山转苍翠,近水披霞装。
鸥鹭翩飞至,螺蚌水下藏。
白屋上孤烟,海上结秋霜。
残阳褪犹尽,满月洒银光。
评:读后的第一个感受就是:韵律和谐、上口。首先是押韵,诗中我已经标出来了。其次是平仄也比较规整,读一读就可以感受到那种单韵的变化。可见作者在这点上的把握。诗里远景和近景相结合,动景和静景相结合,一副黄昏图景就出来了。翠、白等颜色更是将它描画得更美丽。
如梦令
——窃读 林蔓的天空
夜半灯火似昼,床上窃读不够。正在画中游,忽现老妈狮吼。糟透,糟透,风雨满屋滴漏。
评:首先,押韵很规整。并且,也符合《如梦令》这个词牌的五仄韵(除第三句是平声,其他五句都是仄声)。韵律运用得规整,读起来就很是朗朗上口。诗句没有雕琢痕迹,虽然自然,但是也将窃读这件事描写的惟妙惟肖。将读书比作是“正在画中游”,将老妈的唠叨比作是“风雨满屋滴漏”。生动有趣,活泼可爱。
《如梦令》
快乐的小飞鹰
岁末同窗聚来,共醉各抒文采,
忆起往昔事,惊叹时光飞快。
无奈,无奈,青春韶华不再。
评:词句流畅自然,无雕琢堆砌之嫌。前两句交代场景,后两句读起来犹如喃喃低语,带着对旧时光的怀念和时光飞逝的感伤。岁月流逝是永恒不变的,往事有的开花,有的结痂,能够体会到生之乐,就是值得的吧。“来”在这里可能是为了押韵而写,但却破坏了整体的韵味,得不偿失。古人的诗词中极少用“来”字做韵脚的。
如梦令
开心花儿朵朵开
青屏美景如画,清风松茂鸟喳。风景享不尽,不愿回到山下。山下,山下,几多烦事如麻。
今生今世
飞雪
青鸟飞来绿如意,
白燕送上金丝衣。
梁鸿举案低相问,
可是小生转世妻?
评:这首诗写的有趣。诗句流畅自然,首先通过“青鸟”、“绿如意”、“白燕”“金丝衣”这些象征祥瑞的美好事物,来交代环境,渲染气氛。后两句着实穿越了一把,梁鸿来问,“可是小生转世妻?”读来忍不住一笑。
吾家小女
清月妈妈
绿茵树下青青草,公园一角。谁家丫头奔跑,扑蝶捉蜂,开心哈哈笑。
忽觉门牙缺俩,怕人笑话。双手掩娇口,欲遮还羞,欲遮还羞。
评:读过这首小曲,(注意,我用的是小曲而不是词。因为这首词非常儿童化,很有生活的气息,所以我更想把它理解成生活小曲。)是不是突然发现,词原来还可以这样写?就是生活中的小细节,一个小姑娘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写出来却是妙趣横生。这就是生活与创作。因为时代变迁,一些音韵学中的内容已经丢失,有时不追求音韵,只是信手拈来,也不失一种方法。当然,这首词的韵脚还是非常清晰的。
龙源湖公园锻炼有感
清月妈妈
清凉下风,吹皱一湖碧水。花红叶绿,一池新荷怒放。蜻蜓蜜蜂久徘徊,无从下脚,不知哪朵惹人爱。
环湖跑道,男女老幼人影密。欢声笑语,你追我赶前进。功名利禄抛九霄,管它多少,愿君龙湖乐逍遥。
评:我最喜欢“清凉下风,吹皱一湖碧水。花红叶绿,一池新荷怒放。”特别是“吹皱”、“花红叶绿”、“新荷怒放”,把景色描绘的细腻而又不失大方。不过“蜻蜓蜜蜂”不合文言文特点,如果是“蝶蜂”单音节词就更好了。下阙中,更多的是白话文语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整体的表达,失去了古风的神韵。
以上仅为个人的一些“胡言乱语”,与广大博友一起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