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四年级作文 >

语文课堂教学应充满人文魅力――评《牛和鹅》作文

2018-06-26 
语文学科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谓工具性,我认为应该体现在学生通过掌握字词、理解句意,能很好地阅读

语文学科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谓工具性,我认为应该体现在学生通过掌握字词、理解句意,能很好地阅读与表达,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对话,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而人文性则应该体现在学生通过与文本、与同伴、与老师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激发人性中的真、善、美,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素养得到提高。因此,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体现教化,体现其人文性,而工具性只是达到这个境界的途径和桥梁。即通过阅读文本、解读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自己的感悟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获得美的体验。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以主题为单元,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不同的素材来体现主题。《牛和鹅》一课所在单元的主题是“角度”,此主题富有哲理,充满生活智慧。就《牛和鹅》一课来说,反映在“牛――大――人欺负牛”“鹅――小――人怕鹅”。为什么呢?因为“牛看人大,怕人,所以人欺负牛”“鹅看人小,不怕人,所以人怕鹅”,体现了人性中丑的一面“欺软怕硬”。课文通过金奎叔的话,作者明白了“牛看人大,人未必大,人不必欺负牛”“鹅看人小,人未必小,所以,人不必怕鹅”,体现了人性中善的一面。由此引伸到生活中,就揭示了生活中对人、对事的智慧: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认识就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这样解读课文的话,课堂上,教师就应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文本去思考、去感悟,尽管学生的感悟可能不尽完美,但有多少算多少,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只有一个,所以,教师就有必要去梳理、去归纳、去提升。

张天蕊老师开始通过课件出示了牛和鹅的图片,并让学生齐背诵《咏鹅》引出课题《牛和鹅》。

接着是老师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1、读准下列词语。2、课文分为几个部分?3、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预习环节很重要,它为阅读理解文本扫除了障碍,使课堂上宝贵的时间用于理解感悟。但预习并不等同于学习新课,它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扫除字词的障碍,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因此就本环节而言,在检查了字词以后,将问题3和问题2调换一下顺序,即先提问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这样是不是更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下一个环节,老师用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入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想知道?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里,能否从解析课题入手:牛和鹅谁强大?如果让牛和鹅打一架谁厉害?你是怕牛还是怕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去思考去阅读文本是不是更有效?

在学生提出了问题以后,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文中找答案:鹅为什么欺负作者?作者是怎么做的?从文中找作者对鹅的态度,作者怎样描写自己怕鹅呢?……课文中哪一部分最生动?

整个过程师生一问一答,最后得出结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认识就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揭示出本单元的主题“角度”。最后是让学生小练笔:学习了这节课后,你有什么启发?

可以说,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很好,如果每个流程都能注重细节和内涵,那么本节课无疑达到了预期目标。比如:课文中哪一部分最生动?作者是如何描写鹅的动作?如果你怕一个人,你准备从哪些方面描写?在揭示本单元的主题“角度”,能否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我们看到一个同学衣着朴素,是不是要嘲笑他?看到一个乞丐是不是就要看不起他?………让学生将感悟到的东西返回到生活中去,是不是更能升华学生的认知?是不是更加有效?

讲语文课不容易,当一个合格的语老师更不容易。它首先需要的是语老师要有深厚的文化积累,还需要老师自己对文本有独特深刻的解读,其次在课堂上放飞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善于表达,敢于表达,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带入文本创设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激发向真、向善、崇美的思想感情,提高生命的质量。诚如是,则语文一定能成为真正具有人文魅力、学生最最喜欢的学科。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