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蒙
最近,我读了几篇林语堂先生的散文。林先生的文章读起来十分有趣,内涵很丰富,涉及的知识面宽,篇篇都算得上是精品佳作。从文章的言语中,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作者飞速碰撞的思想火花以及他的思维。
拿《论恶性读书》、《读书与看书》、《论趣》为例,这三篇散文的结构大体相同。作者由别人的一句话或者一段对话展开丰富联想,从而体现文章的中心,而后完成一篇散文佳作。
那么,作者是怎么联想的呢?我觉得他进行的联想大不同于一般的联想。普通散文中,运用联想的写法,大都是为突出景物或事物的特点,体现文中美好的意境,升华文章。而林语堂文章中的联想则是由一件事联想到一件事,然后会事情展开丰富的描写,从而体现文章的主旨,升华文章,而后再由这件事联想另外几件事,这样一来,文章的条理就清晰了,中心更突出了。
以《恶性读书》这篇文章为例,本文先引用了一个暴发户吃金鱼的故事,这叫“恶性吃鱼”,再由“恶性吃鱼”的估值联想至恶性读书,最后让人们知道是恶性考试导致的恶性读书。这样层层递进,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文章。
此外,在联想是要过渡自然,轻松地由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不可生搬硬套,用固定的格式,那样会使文章读起来令人不好理解。联想的内容应与主题呼应,或可引出主题,有时可与主题不相干,但又不乱写,后面的内容要与之相应,方可写好。
对于我们来说,相要写出像林先生那样的好文章,必须广泛涉猎,学贯中西。因为想要进行文章中的联想,一定要有大量的积累才行。否则,在写文章时,只能根据自己贫乏的生活经验,做枯燥的联想,而那样的文章读起来将是索然无味的。
读了林先生的这几篇文章,收获颇深,只觉如果让我来写这类文章几乎是不可能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要投入到书的海洋中,汲取智慧和知识。